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7月24日電 (記者 胡健)記者24日從山西博物院獲悉,《黃河玉石之美——碧村與清涼寺出土的公元前兩千紀玉器展》于當地時間23日在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開展,共有來自山西碧村與清涼寺遺址出土的50余件史前玉器展出,為亞美尼亞民眾呈現中華玉器之美。
此次展覽,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從院藏文物中遴選出50余件珍品,以山西碧村遺址和清涼寺遺址出土的公元前兩千紀玉石器為主,以及少量公元前一千紀前后中國商周時期的玉器和青銅器,重點展現中國早期玉文化的發展脈絡、文化內涵和鮮明特色。
亞美尼亞民眾參觀展覽。山西博物院 提供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在展覽開幕現場發表致辭,他表示,山西,地處中國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是連接古代中國農耕文明區與游牧文明區的地理文化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位于山西省芮城縣的清涼寺遺址和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的碧村遺址都是地處黃河中游的重要史前文化遺存,距今年代約4000年左右,先后榮獲2004年和202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都是反映中華文明起源和中國早期國家發展的重點史前聚落遺存,都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
碧村遺址是黃河晉陜大峽谷東岸發現的規模最大一座史前石城遺址,擁有著雙重城垣和嚴密的城防系統,屬于黃河東岸4000年前的區域中心之一,出土有璧環、玉鉞、玉刀、玉琮、玉圭和玉璜等,為解讀晉陜黃河兩岸地區的政治結構和文明形態提供了關鍵材料。芮城清涼寺遺址是黃河中游發現最大規模的史前墓地之一,墓葬所在的區域是當時中國的核心地區,出土玉璧、玉鉞、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對研究中國早期玉器文化的傳播路線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在國際會議作主題分享。山西博物院 供圖
趙志明表示,中國和亞美尼亞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本次展覽以玉為媒,搭建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平臺,希望能為亞美尼亞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同仁提供互學互鑒的寶貴機會。期待通過與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與共同發展。
稍早前,“第一屆一帶一路博物館會議——合作共贏”國際會議在亞美尼亞舉辦,本次會議主題為“博物館面臨的挑戰與創新實踐”,重點展示各領域的創新實踐,包括采用新技術、開發數字互動平臺以及實施管理和教育的新方法,旨在確保博物館在保護遺產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滿足人民、社區和當代社會的需求。
趙志明在國際會議上作題為《山西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文化熔爐》的主題分享,他在現場講述山西博物院“晉魂”基本陳列呈現的歷史時空,及其反映的中華文明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獨特創造。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普恒發表題為《中國史前玉器的發展進程》的專題匯報,他從玉器的起源、巫玉的盛行、禮玉的出現、玉禮的西傳四個方面向亞美尼亞民眾講述中國史前玉器的起源與早期發展軌跡。(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