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鄉村作為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重要場域,其豐富的風景資源長期面臨著"價值富集而變現困難"的悖論。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實踐案例與理論研究成果,系統構建鄉村運營師實現風景資源價值轉化的"三維賦能"模型,從文化解碼、體驗重構到產業耦合,提出一套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解決方案。
資料圖
一、價值困境:風景資源變現的多維瓶頸分析
當前鄉村風景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經濟收益與社會價值,存在三個關鍵性障礙:
1. 文化基因的現代性缺失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斷層,如浙江臨安鄉村運營師調查顯示,78%的傳統技藝因缺乏創新轉化而瀕臨消失(鄉村運營師職業要求)。文化資源未能與現代審美和消費需求有效對接,導致"文化富礦"淪為"文化標本"。
2. 體驗模式的同質化困局多數鄉村旅游仍停留在"觀光+餐飲"的初級模式,如安徽宏村雖年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但人均消費不足200元,停留時間僅4.2小時(2015安徽黃山宏村古建筑文化項目開發案例研究)。這種淺層體驗難以形成價值沉淀。
3. 產業協同的系統性斷裂福建土樓景區數據顯示,周邊村民收入中僅23%來自旅游相關產業,77%仍依賴傳統農業(漳州南靖:用好世遺品牌 賦能鄉村振興)。風景資源與在地產業缺乏有機聯動,無法形成價值輻射網絡。
資料圖
二、轉化路徑:鄉村運營師的“三維賦能”模型
針對鄉村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同質化、造血能力不足等問題,現代鄉村運營師需構建"文化-體驗-產業"三維價值轉化體系,通過系統性賦能實現風景資源從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的躍遷。這一模型以文化為內核、體驗為紐帶、產業為出口,形成閉環式的鄉村發展邏輯。
1. 文化解碼:從靜態遺產到動態基因庫
文化是鄉村資源的靈魂,運營師需通過深度挖掘在地文化符號,將其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敘事載體。例如廣東始興縣通過圍樓文化IP開發,將傳統建筑轉化為"風度書房""圍樓萌寵"等互動項目,并策劃文化旅游周、國潮時裝秀等活動,使靜態遺產成為動態文化體驗場(喜訊! 長安圍樓活化利用項目 榮獲 2024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類似地,威海文登區通過花餑餑非遺工坊,將民俗技藝轉化為可參與的DIY體驗和文創產品,實現非遺產業化轉化率超90%(威海文登區入選省級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2. 體驗設計:從觀光到沉浸式參與
體驗是價值轉化的關鍵環節,需通過多感官融合與場景再造提升游客黏性。日照嵐山區依托茶產業構建"育苗彩繪-抹茶烘焙-茶藝研習"全鏈條體驗,將農業生產流程轉化為研學課程;同時引入AI攝像頭、物聯網設備實現茶園數字化管理,形成"政府監管+質量追溯+產融結合"的創新場景(日照嵐山:茶產業 數字大腦 賦能綠茶高質量發展)。陜西袁家村則通過"基本股+交叉股+調節股"的股權機制,讓游客參與食品加工與分紅,將消費行為升級為共生關系(陜西袁家村是如何將沒有獨特資源的鄉村發展為網紅景點的)。
3. 產業貫通: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協同
產業維度強調以市場化手段整合碎片化資源。浙江安吉通過"青創學院"培育鄉村主理人,孵化出"前院產業+后院民宿"的復合業態,并聯合小紅書平臺開展新媒體營銷培訓,形成"智力輸入-業態創新-流量轉化"的良性循環(小紅村主理人學院 全國首站集訓在浙江安吉青創學院開班)。章丘龍山街道則通過黑陶產業協會制定全國首個團體標準,推動5000余種設計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同時聯動鐵鍋、小米等特色農業,構建"非遺工坊+田園綜合體"的產業矩陣(文化龍山)龍山街道特色好品亮相……
三維模型的核心在于動態平衡:文化賦予產業獨特性,體驗激活文化生命力,產業反哺文化創新。如江蘇周莊鄉村運營師溫瑩提出的"原生態保護原生態"理念,通過保留古村風貌植入文創業態,實現游客量年增120%、營收翻倍(鄉村建設成果如何真正變成美好生活載體——我在鄉村做運營)。這種系統化運作模式,正是破解鄉村資源"有風景無經濟"困境的密鑰。
4.從資源挖掘到IP塑造——文化基因圖譜構建
采用"四維評估法":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歷史價值、審美價值、體驗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多維度評估(鄉村文化產業運營人才培育行動)
案例:浙江義烏李祖村通過梳理“梨形禮魂”文化脈絡,打造“有禮的鄉村”IP,創客產業年銷售超1500萬元(2025浙江公務員遴選重要考點)
——數字技術賦能活化
運用VR/AR技術再現文化場景,如云南大理洱海流域通過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臺,實現文化遺產的沉浸式展示(大理州開展湖泊革命實施洱海綜合治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非遺傳承人認證和文創產品溯源,提升文化信任價值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展示與體驗升級
資料圖
三、體驗重構:從觀光消費到沉浸參與
1. 五感沉浸場景設計
視覺:景觀藝術化改造,如浙江練市鎮將船拳招式轉化為街頭藝術裝置
聽覺:采集自然聲景與民間曲藝,開發"聲音地圖"導覽系統
觸覺:設置農耕體驗區,讓游客參與作物種植與收獲
嗅覺:提煉地域特色香氣,應用于民宿、餐飲等場景
味覺:開發"在地風味"美食體驗,強化味覺記憶
2. 敘事性體驗流程
構建"起承轉合"的游覽故事線:如福建永定土樓通過"遷徙-定居-傳承"三部曲,讓游客深度理解土樓文化(傳統景區如何進行轉型升級?永定土樓景區在創新中"蝶"變)
3. 社交化體驗設計
開發協同創作項目:如集體繪制民俗長卷、合作完成傳統美食制作
設置UGC內容生產點:鼓勵游客創作短視頻、游記等分享內容
資料圖
四、產業耦合:從單一旅游到價值網絡
1. 基盤產業升級
農業景觀化:如云南哈尼梯田通過"稻作文化+數字游牧"模式,實現農產品溢價300%(2025年4個鄉村設計案例)
手工業品牌化:建立"一村一品"認證體系,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
2. 衍生產業培育
健康養生產業:開發基于鄉村生態的康養項目
教育研學產業:設計農耕、非遺等主題研學課程
創意設計產業:吸引設計師駐地創作,孵化鄉村文創品牌
3. 支持產業完善
智慧物流體系:解決農產品上行痛點
金融服務創新:開發"風景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
以風景資源為核心的鄉村產業價值網絡
資料圖
五、實施保障:鄉村運營師的四維能力體系
為確保價值轉化模型有效落地,鄉村運營師需要構建專業化的能力支撐:
1. 文化洞察能力
掌握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
擅長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與表達
2. 產品設計能力
精通體驗經濟學原理
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
3. 資源整合能力
建立"政府-企業-村民"協同機制
創新投融資模式,如浙江奉化區對優秀鄉村運營師團隊最高獎勵400萬元(鄉村運營師最高獎四百萬凸顯人才價值)
4. 數字應用能力
掌握GIS、BIM等空間分析工具
運用大數據進行游客行為分析與市場預測
資料圖
六、創新實踐:2025年前沿案例啟示
1. 浙江江山“共富運營師”模式通過"基本工資+績效提成+運營分紅"的激勵機制,運營師帶動5400畝農田規模化經營,化肥集中采購成本降低30%(浙江江山:"鄉村共富運營師"成為產業生力軍)
2. 江蘇溧陽整村運營實踐通過"鄉村旅居田園康養"工程,9個試點村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夜市單日最高達1.5萬人次(江蘇溧陽:整村運營引領旅游新消費助力鄉村振興)
3. 廈門“鄉村運營師”資源盤活通過改造11處閑置資產為研學營地、豬圈咖啡等新業態,實現鄉村收入增長點(鄉村運營師讓風景能變現)
結語:走向可持續的價值共生
風景資源的變現本質是價值認知革命與系統創新過程。鄉村運營師作為"鄉土價值煉金師",需要通過文化深挖賦予風景獨特魅力,通過體驗創新構建情感連接,通過產業協同實現價值擴散。2025年的實踐表明,當鄉村建立起"文化自信-經濟自主-生態自覺"的良性循環,風景資源便能持續釋放其多維價值,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機轉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能。
未來的鄉村運營,將更加注重數字技術賦能與文化基因解碼的雙輪驅動,強化社區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構建,使風景變現過程同時成為文化傳承創新和社區能力提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鄉村運營師的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發展將成為關鍵支撐,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協同,構建鄉村運營人才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本文作者:王國燦持有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頒發的《鄉村規劃師培訓合格證書》、《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合格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