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的競爭維度正在被改寫。
近日,貴州茅臺公告披露,該公司將與控股股東茅臺集團共同出資成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其中貴州茅臺將通過貨幣加實物(實驗儀器)形式出資4.9億元(占股49%),茅臺集團以貨幣加實物(科技大樓)形式出資5.1億元(占股51%)。
而在不久前的7月17日,宜賓五糧液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由上市公司五糧液全資持股。
當前白酒消費趨勢正經歷深刻變化,兩大龍頭接連重注科研,絕非心血來潮。《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注意到,這看似“高調”轉型升級的背后,卻映照著整個行業長期存在的研發投入洼地。通過A股上市白酒企業近年的財報發現,在市場與創新的天平上,白酒行業幾乎將全部砝碼壓在了營銷一端。
當新消費浪潮席卷而來,低度酒、果酒、精釀啤酒不斷蠶食市場,忽視技術迭代無異于豪賭未來。貴州茅臺、五糧液的科研“豪飲”,或許是全行業價值重構的起點。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白酒行業研發占比長期偏低
《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注意到,五糧液成立科技創新公司,貴州茅臺緊隨其后豪擲4.9億元成立科研公司,實際上,這背后是白酒企業在資源分配的天平上,營銷端的砝碼長期遠遠重于研發。
通過A股上市酒企近三年的財報發現,行業整體研發投入占比始終在低位徘徊。2024年,貴州茅臺研發費用僅占營業成本的1.58%,五糧液略高為1.98%,而瀘州老窖則達6.71%,但這已是行業頂點。除了舍得酒業常年在5%以上,金徽酒、金種子酒等個別企業在2024年增至4%以上以外,絕大多數酒企2024年研發占比在2%以下,部分甚至不足1%。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營銷費用的“豪氣干云”。2024年,貴州茅臺銷售費用占比高達40.9%,五糧液達52.26%。2024年上市A股白酒企業459.92億元的銷售費用碾壓16.9億元的研發費用,比例懸殊達27倍。
這種產業結構,實則是行業路徑依賴的集體困境。業內人士坦言,白酒企業并非“零研發”,只是核心釀造技術的研發投入極少,而在非核心領域如包裝、防偽、供應鏈仍有常規投入,但只要傳統工藝仍能支撐品牌價值、營銷與渠道投入仍能高效變現,這種模式就會長期存在。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然而,研發投入的“低占比”表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研活動的“不積極”或“低價值”。 這恰恰反映了白酒行業的特殊性和研發模式的獨特性。
“在科研投入上,白酒行業一直是非常積極的,每年都會有大量與科研單位與高校緊密合作的科研成果問世,中國酒業協會也會每年對科技成果進行評比。”正如首屆“中國釀酒大師”、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張五九所言,營銷方面是“外在”表現,而研發屬于修煉“內功”,白酒相關的科研工作往往也未被充分報道,因此引起大家的誤解。
張五九的觀點,點出了理解這一“矛盾”的關鍵:白酒行業的科研積極性,很大一部分體現在與科研院所和高校所深度綁定的合作研究、項目攻關以及行業共性技術研發上。這類合作研究的經費來源多樣,其支出并不一定完全、直接地體現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研發費用”科目下,或者其投入強度被龐大的營銷和生產成本基數所稀釋。同時,許多圍繞工藝優化、風味解析、微生物研究、品質穩定性的科研工作,屬于“內功”修煉,成果應用是漸進式的,往往不如營銷活動那樣高調顯性。
他認為,兩家頭部酒企此時分別成立科技創新公司,正是對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強化與升級,旨在更系統、更聚焦地整合資源,提升研發效率,加速成果轉化,以應對未來更復雜的市場競爭和技術挑戰。
記者了解到,科技確實早已悄然“入窖”。貴州茅臺今年對外發布“2024年度十大科技成果”,涵蓋原料育種、釀造微生物、數字化等領域。例如釀造環節的研究中,公司首次構建高溫大曲蛋白質組解析技術體系,鑒定12155種蛋白和919種游離肽等。
五糧液去年10月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五糧液酒體超3000種風味物質的“指紋”圖譜,利用優化的窖泥產酸菌群培養分離技術,首次發現并以五糧液命名了4個新菌種;另外,今年五糧液推出29度低度酒,正是科研向市場轉化的一個鮮活案例。
酒行業競爭維度正被改寫
實際上,兩家龍頭酒企的這一大動作,寓意著白酒行業的天空已開始“變色”。
消費者對白酒的健康屬性、飲后舒適度、風味獨特性乃至低度化產品的需求日益高漲。這意味著,僅憑歷史積淀與品牌光環就能“躺贏”的時代正在落幕。品質的持續精進、產品的多元創新,正從錦上添花變為贏得未來的核心密碼。
貴州茅臺亦在此次公告中明確指出,研究院公司將致力于“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茅臺和五糧液聚焦科研,皆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核心錨點,讓風味更適合消費者需求,讓飲后體驗更舒適”,張五九認為,兩家頭部酒企帶頭發力科研,必然帶動中小酒企的創新發展。
因此,“研發占比低”這份略顯沉重的“舊賬”,恰恰是當下行業積極求變的最佳背景板。
白酒專家肖竹青向《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表示,行業景氣度高的時候,酒廠日子好過。如今行業面臨深度調整,酒廠為開源節流,也希望通過技術研發釀酒副產品的深度商業化開發,包括但不限于酒糟二次利用,酒廠能源節約化和集約化升級改造,圍繞ESG環境社會治理層面的改造升級研究。
中國酒業協會此前發文表示,未來白酒行業科研重點發力方向,應該聚焦于風味個性化、微生態研究、蒸餾技術創新、低度酒風味提升、貯存技術和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等,這將進一步為整個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較大助力。
從兩家酒企設立科研公司的經營范圍也可以看到這一藍圖的落地。貴州茅臺聚焦于工程技術、生物及發酵技術、環保監測與污染防治等;五糧液著力于科技中介服務、發酵過程優化、工程研究、信息系統集成等。
兩家白酒巨頭選擇的路徑雖然有些許差別,但不可否認的是,白酒行業的競爭維度正在被改寫。誰能在科技創新中率先突圍,《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