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中國主題性花鳥畫專項研修班”導師,兼任花鳥畫工作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開封大學客座教授,文化部書畫創作基地花鳥畫藝委會秘書長,中國主題性花鳥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其發展進程中,經歷了畫風與表現形式的重大轉變。主題性花鳥畫作為一門新興的繪畫學科,也在這一進程中起到了推動花鳥畫發展的重要作用。
花鳥畫發展的大致脈絡(一)
(1)唐宋時期的工筆畫
李志向教授提到,唐代花鳥畫逐漸從人物畫的配景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繪畫科目,薛稷、邊鸞等畫家的實踐為此奠定了基礎。到了宋代,工筆花鳥畫在色彩運用、技法表現(如勾勒填彩、沒骨法)和形式規范上高度成熟,尤其在寫實精度上達到巔峰,涌現出黃筌、趙佶(宋徽宗)等代表性畫家及《寫生珍禽圖》《瑞鶴圖》等經典作品,形成中國花鳥畫的第一個高峰,工筆花鳥畫成為這一時期的標志性形式。
(2)元明時期的寫意花鳥畫
元代是外族統治漢族的時期,因科舉制度長期停廢、社會文化環境變化,有骨氣的漢族文人不與統治者合作,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即便為官,精力也不放在朝政上。這兩類人都將精力投入到對書畫和戲曲的研究中。到了明代,雖然漢族掌權,但朱氏皇帝朝政黑暗、嗜殺成性,這些文人士大夫依舊無心朝政,仍把精力用在書畫和戲曲上,無形中促進了書畫藝術的發展。
由于文人參與書畫創作,以書入畫,使寫意精神得以伸張;再加上宣紙的出現,水墨暈染形成的自然紋理和意趣,引發了畫家的極大興趣,推動了寫意精神的探索。趙孟頫、王冕等畫家以水墨技法探索花鳥意境,弱化寫實而重筆墨意趣,為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埋下伏筆。
李志向教授講到,明代花鳥畫呈現階段性演進:初期延續宋代院體工筆風格;中期吳門畫派(沈周、文徵明等)以水墨淡彩表現花鳥,形成清雅的小寫意風格;至中后期,徐渭、陳淳(白陽)將草書筆法融入繪畫,開創潑墨大寫意,以《墨葡萄圖》等作品突破傳統束縛,借花鳥直抒胸臆,標志著大寫意花鳥畫的崛起,成為中國花鳥畫的第二個高峰。這一過程中,宣紙的普及為水墨暈染效果提供了物質支撐,加速了寫意精神的伸張。
清代以后,寫意花鳥畫持續發展:清代中期“揚州八怪”(鄭燮、金農等)突破成規,以花鳥寄托個性與社會思考;清末至民國初年,吳昌碩融合書法篆刻筆意,將金石氣融入花鳥創作,進一步拓展了寫意的表現力,共同構成中國花鳥畫的第三個高峰。
李志向《荷塘白鷺》
李志向《荷風》
李志向《菜園晴晚》
李志向《紅地毯》
李志向《秋忙收工晚》
李志向《滄桑歲月》
李志向《版納滴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