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還記得那個學生黨和打工人最愛的運動品牌——迪卡儂嗎?
幾十塊的速干T恤、99元的啞鈴套裝、200元以內搞定一身露營裝備,簡直是“窮鬼”的天堂。
但如果你最近逛過迪卡儂門店,可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地方:
一邊是幾十元的基礎款泳鏡,一邊卻擺著上萬塊的碳纖維自行車、專業滑雪服、航海夾克……最貴的價格直逼五位數。
什么情況?迪卡儂怎么突然“脫貧”了?
事實上,這不是你的錯覺,迪卡儂的確開始變了。
它試圖擺脫“低價平替”的標簽,從而走向更高端、更專業的運動消費市場。但讓人意外的是,漲價之后的迪卡儂,2024年,迪卡儂集團營收162億歐元,但利潤7.9億歐元同比下降15.47%。
換句話說,這場從“窮鬼衣櫥”到“專業旗艦”的轉型,不僅沒有如愿提振業績,反而成了滑鐵盧。
迪卡儂,這家曾以“極致質價比”贏得中國消費者的外資零售標桿,如今正站在增長瓶頸的十字路口。
漲價之后
迪卡儂正在失去“基本盤”
曾經的迪卡儂有多成功?
憑借“夠便宜、夠實用”就能占據中國運動消費市場一席之地。無論是校園體育課、公司團建,還是戶外出行,幾乎都能看到迪卡儂的身影。
但從2023年開始,迪卡儂悄悄漲價了。
原本99元的經典速干T恤漲到149元;一款防水的登山鞋,從199元漲到了近1099元;曾經被戶外博主大肆推薦的露營套裝,也紛紛邁入“中產價位”。
一些城市門店甚至開始售賣標價上萬元的高端公路自行車、滑雪裝備和航海夾克。
漲價原因不難理解:全球成本上升、運費波動,外加品牌方希望“摘掉平價標簽”,吸引更高客單用戶,從而改善利潤結構。
但現實卻給了它一記重拳。
2024年,迪卡儂集團營收雖同比增長3.8%,而利潤下滑超15%。過去靠高頻低價拉動的模式被打亂,“一口氣買五件”的場景變少了,更多人是看一眼價簽,轉身離開。
社交平臺上,不少老用戶吐槽:
“以前覺得迪卡儂是白菜價里的戰斗機,現在直接打不過淘寶了?!?/strong>
“高價還不好看,為什么不去買優衣庫買山姆?”
這說明,迪卡儂漲價后,既沒能穩住“平價陣地”,也還沒站穩“高端陣地”。原有受眾開始流失,新人群卻尚未認同它的“專業價值”,造成品牌認知的斷裂。
這就像一場“中產扮演游戲”還沒演完,觀眾就已經退場。
試圖高端化
迪卡儂踩中轉型陷阱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運動消費市場不斷細分,迪卡儂逐漸意識到“性價比平替”這條路,已經快走到頭了。
尤其這幾年,露營火了、飛盤爆了,騎行、越野跑也變成潮流玩法,各種小眾運動接連出圈,消費者對專業裝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迪卡儂試圖緊跟這波趨勢,一頭扎進了“專業+高端”的賽道。
2022年,迪卡儂換帥,職業經理人Barbara出任全球CEO,成為品牌創立以來首位女性掌門人,也是第一位來自外部的高管。
新官上任,她將“品牌重塑”作為核心戰略,中國市場,則是轉型優先試驗田。
2024年3月,迪卡儂全球同步啟動“品牌煥新”計劃。
新LOGO更扁平化、年輕化,視覺形象全面升級;更關鍵的是,產品體系也同步“改頭換面”:
·接連孵化多個垂類專業品牌,如 KIPRUN主打跑步、VAN RYSEL主攻專業自行車、SIMOND則是攀巖領域;
·推出大量千元級以上的高端專業裝備,開始強調“科技感”“性能優勢”;
·在門店也升級為“運動生活體驗館”,加入AI試衣、測試區等互動場景;同時削減部分低價SKU,將高端產品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為此,迪卡儂甚至從lululemon挖來一員大將——前高管張曉巖,任命其為中國區首席市場官,外界普遍認為他正是lululemon中國“0到1”的功臣。
迪卡儂顯然希望借這位“操盤手”的本土經驗,幫助品牌完成一次徹底的躍遷。
這套“經典的高端化三部曲”——改形象、調產品、抬價格,在不少消費品牌中屢試不爽。然而,輪到迪卡儂,畫風卻有些不對。
問題的關鍵在于:它轉型得太快、太猛,卻沒打好與用戶之間的“心理預期差”。
在大眾心智中,迪卡儂一直是“高性價比”“學生黨首選”“入門剛需”的代名詞。如今突然上線一堆動輒上千元的滑雪服、登山包、碳纖維自行車,老用戶一臉懵,新用戶又看不上,造成了“貴得莫名其妙”的感知錯位。
一位長期關注運動消費的博主吐槽:“我在迪卡儂買的東西,加起來都沒超過500塊,現在進門看到標價2000的夾克,第一反應是‘這還是我認識的那個迪卡儂嗎?
而從業績數據來看,這場“高端化豪賭”并未帶來預期中的利潤回報。不僅如此,庫存結構也出現不小壓力,坪效同比下降。顯然,賣得貴不等于賣得動。
更現實的矛盾在于:迪卡儂既想抓住中產人群的消費升級,又不舍原來“窮鬼衣櫥”的群眾基礎。
但中產早已被lululemon、始祖鳥、On昂跑等新銳品牌分流,而原本的低價用戶一旦失去價格紅利,也會果斷“另尋性價比”。
結果就是高端市場站不穩,平價市場守不住,品牌認知發生撕裂,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增長陷阱。
中國市場疲態顯現
全球策略埋下隱患
曾經的中國,是迪卡儂最看重的增長引擎——現在,卻成了最先顯露疲態的“絆腳石”。
這家主打“性價比”的國際運動品牌,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在五年內將中國門店擴展至500家,野心勃勃地押注這塊消費熱土。
但現實遠比預期殘酷。2014年其在中國有101家門店,按原計劃,2019年門店數量應接近600家。然而到了2023年,品牌在華門店總數僅為267家,實際完成度還不到一半。
不僅擴張未達標,一些老門店還在持續關閉。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以來,迪卡儂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一線城市的多家大型門店陸續撤出或縮小面積,有的甚至直接退租,留下大片空置商場空間。
線下渠道疲軟背后,是全球增長放緩的真實寫照。
數據顯示,2021—2023年,迪卡儂全球收入分別為138億歐元、154億歐元和156億歐元,雖然保持增長,但增速卻斷崖式下降,從21.3%滑落至1.15%,可以說是在“踩剎車”前行。
這也讓迪卡儂更加依賴高端轉型作為“出路”。面對日趨飽和的基礎用戶市場,它必須在新一輪消費升級中搶占中產、高凈值人群,不然就只能被卡死在“低價平替”的天花板下。
為什么說這是迫切的?因為運動消費行業本身,還在穩步增長。
根據 Euromonitor 數據,2018 年至 2023 年,全球運動鞋服市場從 3,312 億美元增長至 3,955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4%,增速甚至超過個人護理、家電等傳統品類。預計到 2028 年,市場規模還將突破 5,440 億美元。
也就是說,蛋糕還在變大,但迪卡儂這幾年卻越來越吃不上了,競爭格局也更激烈了。
無論是國際巨頭 Nike、Adidas,還是新消費崛起的 lululemon、始祖鳥,亦或是本土強者李寧、安踏、特步,都在品牌敘事、技術研發、渠道創新上加快馬力。中產消費者可選項太多了,他們不缺衣服,缺的是“情緒價值”和“文化歸屬”。
反觀迪卡儂,品牌形象卻仍舊停留在“平價倉庫”“學生黨的第一套裝備”階段,既難以上探高端,也逐漸喪失了對主流年輕群體的吸引力。
加上其全球統一的產品鏈路、定價機制和營銷節奏,很難實現快速本地響應,這讓它在中國市場逐漸顯得“脫節”。
換句話說,中國市場不僅不再是增長發動機,反而成了檢驗迪卡儂戰略硬度的試金石。
高端化,是它不得不賭的一步。
從“國民運動倉庫”到品牌困獸
迪卡儂還能怎么轉?
迪卡儂這場從“窮鬼衣櫥”到“高端玩家”的轉型,不是一場簡單的價格游戲,而是一場對品牌定位、用戶心智和組織能力的全面考驗。
漲價,只是表象。真正讓迪卡儂陷入增長瓶頸的,是它沒有及時回答一個最關鍵的問題:當性價比不再是唯一吸引點,消費者為什么還要選你?
在“消費降級”與“消費分化”并行的當下,中國市場并不缺對價格敏感的用戶,也不乏為體驗和理念買單的中產群體。但品牌要在這之間找到自己的錨點,遠遠不是把產品分層、定價拉高就能解決的。
在這一背景下,2025年3月,迪卡儂更換了全球CEO。
原CEO Barbara提前離任,由在內部深耕26年的Javier López接任。新帥的履歷橫跨物流、零售、數字化,被外界視作“更懂系統修復”的內部派。他的上任被認為是一種風向轉變——從品牌革命轉向體系再造。
新董事會主席公開表達了對Javier的信任,希望他能挖掘“可持續增長”的新動能。但問題的復雜性擺在眼前:產品策略、組織節奏、零售觸點、品牌認知,每一環都需要重新梳理。
轉型不缺口號,缺的是執行能力和市場節奏的同步感。時代變了,用戶變了,品牌能否放下執念、重新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鑰。
Javier能否在混亂中理清方向,為迪卡儂找到新的立足點?剩下的讓我們交給時間來驗證。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