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至8月上旬
是防汛關鍵期
沈陽近期也迎來頻繁降雨
?家庭避險避災該準備點啥?
?開車遇著瓢潑大雨該咋辦?
?萬一車在水里困住了
咋能趕緊逃出來?
7月23日,沈陽日報社與市政府辦公廳聯辦的《民生連線》欄目,邀請沈陽市應急、氣象和消防部門有關人士做客沈陽日報社5G直播間,就沈陽市防汛情況及防汛避險常識等相關內容進行詳細介紹,并現場回答讀者和網友提出的問題。
近期沈陽天氣情況如何?
還會有強降雨嗎?
預計7月下旬,沈陽降水量為40~60毫米,與歷年同期(63.4毫米)持平或略偏少;旬末還將出現一場中雨到大雨過程。平均氣溫26℃~27℃,較歷年同期(25.2℃)偏高1℃~2℃。
根據6月末的氣候趨勢預測結論,今年7~8月,沈陽地區降水量較歷年同期(308.4毫米)偏多3~4成,為401~432毫米;平均氣溫較歷年同期(24.2℃)偏高1.1℃~1.5℃,為25.3℃~25.7℃。
遇到強降雨天氣時
如何科學避險避災?
暴雨來臨前
應做好哪些防范?
★暴雨來臨,要提前關閉門窗,防止雨水撲入屋內;一旦家中進水立即關閉電源、煤氣等設備。
★暴雨時不要在涉水較深道路行走,在積水中不易辨別情況,當窨井的井蓋子丟失或應急打開排水時,一旦貿然踏入,會危及人身安全。
★要注意街上電力設施,如有電線滑落,即刻遠離、繞行,避免發生觸電傷害。
★發生雷雨大風時,要遠離高大樹木、老舊建筑物、工地圍墻、廣告牌等不牢靠的高大物體,不要在公園開闊廣場使用手機和無線設備。
★雷電發生時,不宜敞開門窗、使用淋浴沖涼和觸摸金屬管道;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墻和電器設備以及打電話、上網,不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切斷電源。
★暑假期間,要特別加強對孩子的溺水安全教育,牢記“六不”,即:不私自下河游泳、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不在無家人的陪伴下或者老師帶領情況下下河游泳、不到無安全設施和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私自下水施救。
★雨天外出,建議市民選擇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遇到危險時,請第一時間撥打110、119求救。
暴雨中步行
更要注意哪些事項?
★絕對避水:盡量避免涉水,尤其是水流湍急或積水深度不明(過膝蓋風險驟增)處。
★智慧探路:可使用手機手電筒觀察水面下情況(避免旋轉渦流、渾濁冒泡處),或利用長棍探路。多人同行應用“前后抓牢”法。
★遠離風險源:保持距離電線桿、路燈、變壓器、廣告牌(強風易墜落)10米以上。
★警惕新風險:注意路邊共享單車、垃圾桶等可能被沖走或被帶電水體接觸的物體。小心路面塌陷(井蓋移位)及城市改造工地附近區域。
開車遇到暴雨
應如何避險?
★出發前要提前通過氣象預警和交通信息,判斷暴雨強度及路段積水情況,避開低洼、涵洞等易澇區域,雨勢過大時直接取消出行。同時全面檢查車輛狀態:雨刮器確保能快速掃清雨水,輪胎胎壓和胎紋正常以保證抓地力,剎車系統靈敏可靠,近光燈、霧燈、雙閃燈等能正常開啟。
★在行駛中要全程保持低速(不超過40公里/小時),與前車拉開50米以上距離,避免急剎急轉以防側滑。燈光使用需規范:開近光燈+示廓燈提升可見性,能見度極低時加開霧燈和雙閃,堅決不用遠光燈(會被雨水反射影響視線)。遇到積水路段,先觀察水深,超輪胎一半(約30厘米)絕不強行通過;必須通過時,掛低速擋勻速慢行,不換擋、不停車,防止熄火。
★若車輛在水中熄火,絕對不能重啟發動機,立即開雙閃示警,能推則推至安全處,同時呼叫救援。若車輛被淹且門窗無法打開,保持冷靜,用安全錘、扳手等硬物猛擊車窗邊角破窗,迅速轉移至高地等待救援,牢記“生命優先”,切勿因貪戀財物延誤逃生時機。
還有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
解答來啦
問:我有臺新能源汽車,想知道新能源車能涉水嗎?如果開車遇到大雨,車在水中熄火了,該怎么辦?
答:關注涉水深度標識。不同品牌/車型涉水能力差異大(部分車型電池包位置較低)。
勿依賴“密封性”神話。雖然核心部件防水等級高,但泡水仍可能導致線束、控制器、空調壓縮機等損壞。
斷電操作。若預計水深可能超過安全值(通常30cm是警戒線),務必在安全前提下手動斷開12V低壓電池(小電瓶),進一步降低風險。
拖車原則。熄火或泡水后禁止自行移動,必須由專業拖車救援,避免損傷底盤和電池包結構。
問:如果車在水里熄火了,車門無法打開,如何逃生?
答:首先,第一時間嘗試解鎖,多數車鎖在泡水初期仍有電可解鎖。
其次,利用車內工具,標配破窗器/安全錘優先使用。2024年起,國內多品牌新車已逐步標配破窗裝置(通常在扶手箱或駕駛位門板儲物格);如無標配,使用尖銳物品(如拔掉頭枕,用金屬桿)猛擊車窗邊緣,快速進行破窗。若配備天窗未被淹沒,盡快打開天窗逃生。部分車輛(如SUV)后備箱內有緊急拉手可從內部打開后備箱(需熟悉位置)。
最后,建議日常在車內常備多功能應急安全錘,并定期熟悉自己車輛緊急逃生裝置位置。
問: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常常看到洪澇、暴雨等被表述為“百年一遇”,但明明是“百年一遇”的事件,為何時常出現?
答:其實大家日常聽到的“百年一遇”,并不是字面上理解的“一百年只發生一次”。生活中我們用這些詞形容罕見現象,但在專業領域,它們是概率化的科學表述,而非絕對的時間周期。
“百年一遇”最初起源于水文學,是關于洪水重現期的一種解釋方法,表達洪水有百分之一的發生概率。這種“N年一遇”的表達通常指統計上的回歸周期,如降水的百年一遇,對應的可能是每小時200毫米的降水。可見,“百年一遇”其實是個概率術語,是為了表達發生概率很小的意思,也就是說,即使今年發生了,但在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明年、后年也可能再次發生,因為它本質是概率問題而非時間周期問題。
問:最近沈陽經常發布暴雨預警,但有時候雨下得不大,這是為什么?
答:第一,降雨范圍與城市規模并不匹配。沈陽面積達上萬平方千米,而很多引發暴雨的天氣系統——尤其是局地對流性降水系統,影響范圍可能僅有幾十平方公里。當氣象部門針對全市可能出現的暴雨風險發布預警時,若降雨僅覆蓋部分區域,其他未被覆蓋的區域自然會感覺雨不大。
第二,降雨存在階段性變化。暴雨預警是對一段時間內累計降雨量的預報,我市的藍色暴雨預警標準為12小時內降雨量達50毫米,或1小時降雨量達30毫米,但一次降雨過程中,雨勢會呈現時強時弱的特征,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的實際感受會存在差異。
第三,城市中的建筑分布、水體面積、地形起伏等下墊面條件各不相同,會改變局部氣流運動和水汽分布。例如,城區熱島效應可強化局部空氣對流運動,促使水汽在特定區域凝結增強。這些因素都會加劇“預報有雨但局部無雨”的現象。
汛期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小范圍降雨的隨機性較強,建議大家多關注實時更新的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結合本地實況做好應對準備。
問:開車時遇上瓢潑大雨,雨刷器都忙不過來,路也看不清。這時應該怎么辦?
答:優先找個安全地點停靠。適合停車的安全地點,一是正規的停車場/停車位,如商場、小區的地上停車場。二是道路兩側,注意要停靠在地勢高、無積水的路面,也要注意遠離大樹、電線桿、廣告牌和低洼地帶。停車后,要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即雙閃),提醒其他車輛注意。
切勿停在隧道出入口、涵洞、低洼路段或排水不暢的區域,防止積水淹車。
來源:沈陽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