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扛著行李箱來內地掃樓了!李嘉誠家族惠州樓盤40萬一套,比香港一個車位還便宜;新世界廣州項目有高管直接拿下3套房,30億港元跨境資金嘩嘩流進大灣區。這波操作看得人懵:香港人是來救市的活雷鋒,還是精明的抄底客?李嘉誠是揮淚大甩賣,還是精準收割剛需?當港人用腳投票,內地樓市的風向,好像真的變了。
一、40萬一套房!李嘉誠把惠州樓盤賣成“港人超市”
先看個魔幻現實:在香港,40萬港元能干啥?大概夠付個劏房(套內面積不足10平米的分割房)的首付,或者買半個車位。但現在,這筆錢能在惠州買一套51平米的一房一廳——還是李嘉誠家族的盤。
長江實業這次推的“大灣區雙居生活”計劃,簡直是港人購房超市:惠州瀧珀花園300套房源,51平米一房40萬起,82平米兩房70萬;中山瀧珀、廣州逸翠莊園、東莞海逸豪庭打包400套,最低單價6700元/平。這價格有多狠?對比2020年開盤時1.4萬/平的備案價,現在直接打了七五折,降幅25%。銷售說“一直穩步上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哪是上揚,這是從山頂滾到山腳,連滾帶爬的那種。
更絕的是港人的購買力。惠州瀧珀花園之前賣了600套,大部分是香港人買的;東莞海逸豪庭別墅700萬起,照樣有人下單。有銷售私下吐槽:“以前香港客來買房,開口就問‘回報率多少’,現在見面先問‘到西九龍多久’‘周邊有沒有茶餐廳’。” 從投資客到自住黨,港人的購房邏輯,已經徹底變了。
二、3341筆交易、30億港元!港人北上不是來當“活雷鋒”的
別被“40萬上車”的噱頭騙了,港人北上買房,算盤打得比誰都精。
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的數據擺在這兒:2024年2月到2025年6月,港澳居民內地購房3341筆,跨境收入30.8億港元。30億看似不多,但要知道,這是房地產深度調整期的數據——2021年惠州樓市最火時,單月成交都能破萬套,現在港人這3341筆,相當于給疲軟的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
為啥香港人突然看上內地?答案就倆字:性價比。
香港房價啥水平?2025年6月,港島平均18萬港元/平,九龍12萬,新界也要8萬。一套40平米的剛需房,動輒400萬起步。但大灣區呢?惠州40萬、中山60萬、東莞150萬,價差10倍起步。更關鍵的是通勤:廣州新塘TOD到香港西九龍站48分鐘,惠州南站到西九龍1小時12分,票價70港元左右。每天通勤成本比香港市區跨區還低,住內地、賺港薪,成了不少香港中產的新選擇。
新世界廣匯尊府的案例最典型。這個位于廣州東部的樓盤,最近有香港高管“一串三連”買了3套房。為啥?人家公司在廣州東部中心,住這兒坐高鐵48分鐘到香港辦公室,樓下就是新世界廣匯天地商場,茶餐廳、超市、健身房一應俱全,“比在香港住劏房舒服10倍,還不用交那么高印花稅”。這哪是買房,這是給自己換了個“性價比更高的生活套餐”。
三、李嘉誠降價25%:不是良心發現,是庫存壓得喘不過氣
李嘉誠這波“揮淚大甩賣”,與其說是讓利港人,不如說是被市場逼的。
惠州瀧珀花園2020年開盤時,備案價最高1.81萬/平,現在賣6700元/平,相當于打了3.7折。要知道,這盤拿地大概率是在2017-2018年,當時惠州地價峰值能到5000元/平,現在6700元/平賣房,扣除建安、稅費,基本是貼著成本走。為啥不扛著?因為庫存實在太多了。
惠州樓市的庫存是個天文數字:截至2025年6月,全市待售住宅超12萬套,去化周期21個月,遠高于合理的12個月。更慘的是,2021年之后惠州房價一路跌,從1.2萬/平跌到現在8000元,不少樓盤腰斬。李嘉誠要是不降價,600套港人成交從哪兒來?與其讓房子爛在手里,不如割肉換現金流——這才是商人的算盤。
對比其他開發商,李嘉誠還算“跑得快”的。2013年他就開始拋售內地非核心資產,2021年徹底退出沈陽、大連項目,現在手里的大灣區樓盤,基本是低總價剛需盤,瞄準港人自住需求,精準收割。有業內人說:“老李這步棋,看似割肉,實則是用降價換市場份額,等其他開發商扛不住了,他說不定又能抄底。”
四、從“炒房團”到“通勤黨”:港人購房邏輯徹底變了
十年前港人來內地買房,那叫一個瘋狂。2015-2017年,深圳前海、珠海橫琴、惠州大亞灣,到處是香港投資客的身影。他們提著現金包場買樓,轉手就加價賣,有人甚至沒看過房就簽合同,賭的就是“大灣區規劃升值”。
但現在不一樣了。人民銀行數據顯示,3341筆購房業務中,90%以上是剛需戶型(90平米以下),投資客占比不到10%。廣州房協的人說:“以前港客問‘五年后能漲多少’,現在問‘樓下有沒有跨境巴士’‘小孩能不能上國際學校’。”
為啥變了?因為投資邏輯崩了。2018年之后,內地樓市進入調整期,惠州、中山等非核心城市房價普跌,當年1.5萬/平買的房,現在8000元都賣不掉,投資客套牢一堆。加上香港2022年之后也出了樓市辣招,提高非永居印花稅,資金出海成本變高,炒房團自然就散了。
現在的主力是“通勤自住黨”:在大灣區工作的香港高管、雙城生活的普通白領、退休后想住大房子的香港老人。他們買房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住得舒服點”。有個香港工程師算過賬:在香港租40平米房,月租1.5萬港元;在惠州買51平米房,總價40萬,月供2000港元(按首付30%、利率3.5%算),住5年就比租房劃算。“這不是投資,這是消費升級。”
五、30億港元能救內地樓市嗎?別太樂觀,現實問題擺著呢
有人說“港人北上是內地樓市的救命稻草”,但30億港元,對比內地一年十幾萬億的商品房銷售額,頂多算杯水車薪。更關鍵的是,這波購房潮能持續多久?
先說隱憂:
第一,惠州這種城市,40萬的房子以后好不好賣?現在港人買是圖便宜、通勤方便,但如果大灣區經濟增速放緩,香港高薪崗位減少,通勤黨可能就不來了。到時候這些低總價房,可能變成“有價無市”的二手房,想轉手比登天還難。
第二,政策依賴性太強。2024年2月的《港澳居民購房結算便利化指引》,讓跨境支付從“跑三趟銀行”變成“手機點一點”,直接刺激了交易。但如果后續政策收緊(比如限制跨境購房額度),或者香港樓市回暖(2025年香港房價環比漲了3%),港人可能又跑回本土買房。
第三,配套能不能跟上?現在港人買房最看重交通、教育、醫療。惠州瀧珀花園離惠州南站15公里,開車要20分鐘,遇上堵車就誤了高鐵;周邊學校、醫院還是內地體系,香港人用不慣。如果配套跟不上,“雙城生活”可能變成“雙城折磨”。
說到底,港人北上買房,更像是一場“現實版交易”:香港人用購買力換性價比,內地開發商用降價換現金流,政府用政策換市場活躍度。但這能不能變成長期趨勢,還得看大灣區能不能真正實現“同城化”——什么時候香港身份證能直接在內地看病報銷、小孩能無縫插班公立學校、地鐵能刷八達通直達香港,那才是真的“雙向奔赴”。
結語:一場各取所需的現實交易,沒有贏家輸家,只有選擇
香港人扛著錢來內地買房,李嘉誠揮淚大甩賣,高管一口氣買3套——這不是什么“樓市奇跡”,而是市場規律的必然。
香港人不是突然愛內地了,是高房價和小空間逼得他們向外找活路;李嘉誠不是良心發現,是庫存壓得他不得不降價換現金;內地樓市也不是靠港人就能救的,真正的解藥還得是經濟回暖、就業改善、老百姓收入增加。
但至少現在,這場交易讓各方都暫時滿意:香港人用40萬住進了寬敞的房子,開發商甩掉了燙手的庫存,銀行多了筆按揭業務,地方政府多了點稅收。至于未來?管他呢,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說。
畢竟,在現實面前,理想和情懷都得讓步——買房如此,生活亦如此。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