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西一女子被迫親手送好友安樂死,結果遭到了眾人的辱罵,就此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兇手”,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紀慈恩,原本她是一個陽光開朗的普通女孩,但2006年底遠在荷蘭留學的多年好姐妹默默回到老家,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姐妹重聚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默默卻告訴紀慈恩她已經(jīng)肝癌晚期,只剩下半年的生存期。
這個消息對于紀慈恩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和默默相伴走過了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對于彼此來說,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
默默六歲時,被離異的父母拋棄到孤兒院,七歲時被外婆接回家撫養(yǎng),同一個大院里的紀慈恩很快成為了她最好的朋友。
家庭的缺失讓默默把紀慈恩當作了家人,一直以來她都像姐姐一樣照顧、保護著紀慈恩。
高中畢業(yè)后,默默考上了北京的大學,而紀慈恩留在了本地,后來默默的外婆去世,她選擇遠赴荷蘭做了交換生,但她們之間的感情并沒有因此疏遠,反而越來越濃。
查出癌癥后,默默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僅剩的親人紀慈恩,能陪她去荷蘭度過人生中最后的日子,這個請求獲得了紀慈恩全家人的支持,兩人一起返回了荷蘭。
到了荷蘭之后,紀慈恩發(fā)現(xiàn)默默過得十分痛苦,她每天都需要使用大劑量的止痛針,但藥劑四五個小時后就會失效。
默默長時間忍受著疼痛,紀慈恩每天看著她被病痛折磨卻束手無策,不知道能為她做些什么。
直到有一天,默默告訴她世界上有一種方法能幫助她徹底解脫,那就是安樂死。
此時,紀慈恩才知道默默在回國前就已經(jīng)打定了主意,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只要病人身患絕癥無望好轉,經(jīng)本人同意和醫(yī)生鑒定,就可以實施安樂死。
默默完全符合條件,只需要再提供一份親人或關系最親密者簽署的安樂死同意書。
默默很早就被父母遺棄,外婆又已經(jīng)去世,她希望紀慈恩和自己交往八年的男友,能一起簽署這份協(xié)議。
一開始聽到她的請求,紀慈恩直接拒絕了,親手選擇結束一條生命,這將讓她余生都無法釋懷。
紀慈恩的選擇讓默默非常失望,被病痛折磨到意識不清醒的時候,她會口不擇言地責怪紀慈恩。
直到有一天,劇烈疼痛中默默咬住了自己的胳膊,瞬時血流如注,當時她滿口是血,就連牙齒都松動了。
看到這慘烈的一幕,紀慈恩驚呆了,醫(yī)生告訴她這還不是默默痛苦的極限,對于各項器官還很活躍的年輕人來說,折磨在后面會更加劇烈。
紀慈恩心軟了,她決定放下自私,哪怕后半生因此背負上陰影,也要幫好姐妹獲得解脫。
得知紀慈恩同意簽署協(xié)議,默默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釋然,她臉上的喜悅讓紀慈恩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
四天后,默默和紀慈恩做了最后的告別,但本該和紀慈恩共同承擔這份痛苦和壓力的男友卻突然消失了,最終她只能獨自簽下了姓名。
默默讓紀慈恩離開病房,透過玻璃最后向她揮了揮手,幾分鐘后在紀慈恩的注視下,默默平靜地停止了呼吸。
當時,只有19歲的紀慈恩,在目睹了最好朋友的死亡之后,還來不及悲傷,就要強打起精神處理默默的后事,把她的骨灰?guī)Щ亓酥袊?/p>
回到家鄉(xiāng),紀慈恩度過了一段至暗時光,她整天撕心裂肺地痛哭,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前方還有更大的痛苦在等待著她。
第二年的一月份,默默的追悼會上,當默默生前的同學得知是紀慈恩簽署安樂死同意書,提早結束了默默的生命時,紛紛對她投來了譴責的目光,大家一致認為她是殺害了默默的兇手。
紀慈恩被突如其來的責難嚇得愣在原地說不出話,最無措的時候,她在人群中看到了默默的男友,立刻向他投去了求助的眼神,但最能和她感同身受的那個人卻再一次選擇了沉默,紀慈恩的世界瞬間崩塌,她逃回家里把自己關了起來。
從在同意書上簽下名字的那一刻起,紀慈恩的命運驟然巨變,曾經(jīng)她是文學雜志《萌芽》的寫手,還獲得過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獎項,成為一名出色的女作家是她的夢想,但接踵而至的變故,讓她計劃好的人生方向被徹底顛覆。
此后的一年里,紀慈恩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她整天蜷縮在臥室的角落里,除了看病從不出門,家人不得不為她辦理了休學。
一天,紀慈恩接到了心理醫(yī)生發(fā)來的短信,對方提出帶她到北京散散心,想要離開壓抑環(huán)境的紀慈恩答應了。
到了北京,心理醫(yī)生把她帶去了一所孤兒院,在這里紀慈恩找到了久違的安全感。
她整天待在孤兒院里,一年沒開口的她,在孩子們搭話時終于開口說話了,紀慈恩的病情有了好轉的跡象。
心理醫(yī)生提出要為她做康復治療,所謂的康復治療是讓她復述一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
這對紀慈恩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泣不成聲,勉強說到一半就再也繼續(xù)不下去了,紀慈恩幾乎是落荒而逃,她迅速離開了北京,重新縮回到自己臥室的角落。
再次回到家時,紀慈恩突然發(fā)現(xiàn)媽媽的頭發(fā)白了好多,外婆擔心她的情況上門看望,還不小心摔了一跤,讓她的心里滿是酸楚。
為了疼愛自己的家人,紀慈恩決定再努力一次,她找到心理醫(yī)生,提出繼續(xù)治療。
此后,紀慈恩咬牙挺過了50多次治療,情緒激動時就撞墻,很長一段時間里,她的頭上一直纏著紗布,但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崩潰中,她心中的廢墟慢慢重建起來。
為了與死亡徹底和解,紀慈恩來到了臨終關懷醫(yī)院,在這里她接觸了形形色色的老人,聽了無數(shù)或平淡或洶涌的故事,在陪伴老人們抵達終點的過程中,紀慈恩不再懷疑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選擇。
從19歲一路跌跌撞撞的走到了27歲,紀慈恩變成了一名臨終關懷服務超過2500個小時的專業(yè)志愿者,陪伴了30多位老人走過死亡。
在和死亡不斷交手的這些年里,她的人生意向已經(jīng)悄然改寫,2014年9月紀慈恩創(chuàng)辦了一個死亡體驗工作坊,通過模擬飛機失事、火化儀式、追悼會等等臨終的場景,來幫助人們正視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那么,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里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