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25日,4歲的李秀娟被遺棄在上海街頭,隨后被送往遼寧鞍山,成為“國家的孩子”。她從30多歲起開始尋找親生父母,尋親組織和警方曾做了大量努力,卻始終未能找到線索。她本人甚至曾多次路過老家門口卻渾然不知,被志愿者親切地稱為“尋親老寶貝”。在DNA技術的幫助下,近日,她終于在鎮江丹徒區寶堰鎮找到了親人。弟弟看到她的照片后淚流滿面,說她和母親年輕時一模一樣。親生父母曾為尋找她二十多次前往上海,最終帶著遺憾離世。72歲終與親人團聚,李秀娟表示自己感到無比幸福。7月26日上午,她將前往寶堰認親。
小時候的李秀娟
4歲成為“國家的孩子”,被收養到遼寧鞍山
1958年9月25日早上5點左右,民警在上海浦西南碼頭湯罐弄口發現了年僅4歲的李秀娟。她身上帶著一張寫著“1954年農歷2月13日出生”的紙條。隨后,民警將她送往上海孤兒院。入院記錄顯示,她當時留著平頂頭,滿頭是瘡,還有腹瀉癥狀。她身穿大紅色女式罩衫、黑底紅格子棉衣,下穿細黃小格子棉褲,赤腳,腳上穿著一雙藍布面鞋,鞋頭有繡花,并且鞋頭有修補痕跡。
李秀娟后來聽弟弟說,她的親生父母年輕時曾在上海打工。當時他們共有七個孩子,由于生活條件艱苦,無力撫養這么多孩子,最終送走了五個,還有一個不幸夭折。
李秀娟在上海孤兒院待了18天后,根據統一安排,和一批類似情況的孩子一起被送往遼寧鞍山,成為“國家的孩子”。如今她仍清晰地記得當年乘坐火車離開上海的那一幕。
來到遼寧鞍山后,一對夫婦收養了她。由于年紀尚小,她早已記不清親生父母的模樣,只依稀記得一些家鄉話。李秀娟曾聽養母說,起初她每天抱著養父母家門口的一棵大樹,哭著喊:“姆媽噶一,姆媽噶一。”這是“媽媽回家”的意思。她這樣哭了整整一年,而當地人根本聽不懂她在說什么。
后來養父母離婚,李秀娟隨養母生活。養母可能因精神受到刺激,經常責罵她。加上身世問題,她也常受到周圍人的冷眼與歧視,她在眼淚與孤獨中慢慢長大。
年輕時的李秀娟
在為養父母養老送終后,李秀娟從32歲開始正式踏上尋親之路。起初她以為自己的老家在上海,因此主要目標集中在該地。她曾在多家報紙上刊登尋親啟事,2007年還帶著鞍山一群命運相似的“上海孤兒”前往上海,查詢孤兒院檔案資料。
八年前,她在“寶貝回家”網站登記了信息。來自南京高淳的志愿者們認為她所說的“姆媽嘎一”可能是當地方言,于是在線上推廣,并組織線下走訪,但很長時間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很多與她命運相似的“上海孤兒”也有尋親意愿,于是李秀娟建立了微信群,并擔任群主。她曾多次前往鎮江尋親,但始終如大海撈針,甚至曾駕車路過親生父母家門口卻渾然不知。很多群友陸續找到了親人,而李秀娟卻遲遲沒有進展,連幫助她的志愿者都急得白了頭發。
李秀娟
“無論多大年紀回娘家,永遠都是個孩子”
李秀娟身體狀況不佳,曾多次接受手術,近年來甲狀腺癌又復發。2022年,她的老伴也因病去世,這讓她更加迫切地想要找到親人。
通過23魔方的DNA檢測,確認李秀娟的祖籍在鎮江丹陽一帶,但很長時間內仍未取得突破。她甚至因此患上焦慮癥,整夜失眠,志愿者都不敢輕易提起尋親的話題。2023年4月,她的兒子和兒媳為了幫她實現回家夢,帶她前往疑似家鄉的地區進行尋訪和宣傳,當地媒體也進行了報道。期間有幾戶疑似親人前來進行DNA比對,但最終都未能成功。
后來,志愿者找到了一位與她血緣關系較近的三代表親,并展開了艱苦的“掃村式”走訪,比對了數十戶疑似家庭,累計行程超過2500公里。最終,他們找到了一位共祖基因達到1392段的近親,意味著李秀娟距離找到親人僅一步之遙。
借助這一線索,志愿者鎖定了疑似李秀娟的親人。疑似妹妹回憶說,他們的父母原本有七個孩子。1958年9月,家中已無糧食可吃,父親帶著17歲的大哥,推著木板車,帶著六個年幼的孩子來到上海,將其中五個悄悄放在孤兒院附近,而生病的老六則被帶回丹徒老家,但不到一年不幸夭折。
后來,父母又生育了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家中生活條件逐漸好轉后,親生父母曾多次前往上海尋找孩子,前后共去了二十多次,卻始終未能找到。李秀娟的一名被丟棄的哥哥也在養父母的陪同下前往鎮江尋親,但未能對接成功。李秀娟的妹妹小時候常聽父母提起這些往事,他們在臨終前囑咐孩子們一定要把當年送出去的哥哥姐姐找回來。
李秀娟說:“弟弟一看到我的照片就哭了,說不用驗DNA了,因為我跟我媽年輕時一模一樣。”志愿者采集了疑似妹妹和弟弟的DNA樣本。檢測結果很快出爐,確認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幾十年的尋親心愿,終于得以實現。
72歲還能找到親人,李秀娟感到很幸福。7月24日,她從鞍山乘坐綠皮火車啟程,計劃26日上午前往寶堰認親。她告訴關心她的人:“1958年10月,我4歲從上海坐綠皮火車來到鞍山,剛到養母家就哭了整整一年,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如今踏上回家的路,內心無比激動。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旅程,每一次歸途都是一種享受。無論多大年紀回娘家,永遠都是個孩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 馬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