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3年,蘇軾的好朋友王鞏(王定國)遇到赦免終于北歸。他是從嶺南回來的,此時的蘇軾還在黃州,還不知道自己以后年邁之時也要到嶺南去。
王鞏北歸特意繞到黃州,來和蘇東坡見面。蘇軾一輩子仕途坎坷,但是文名滿天下。誰不知道當時有一個蘇大學士呀?就像當年的李白一樣,朋友也是遍天下。
雖然蘇軾經歷烏臺詩案九死一生被貶黃州,但是來來往往也有不少傾慕蘇軾文采的朋友們到此來探望他。王鞏就是其中一個。
王鞏被貶到嶺南之時,有一個侍妾名叫柔奴。柔奴生得很漂亮,歌喉也很美妙,從小就生長在京師。在王鞏被貶南方的時候,所有的親人都沒有隨之前往,只有柔奴陪同他一同前去。
三年來,柔奴跟王鞏可以說是榮辱與共,無怨無悔。這份執著這份情誼讓蘇軾也很感動。所以在蘇軾見到王鞏和柔奴之后,看到她依然青春貌美,就問了柔奴8個字:廣南風土,應是不好?
柔奴回了八個字,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當年的蘇軾40出頭,但是也已經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尤其經歷了烏臺詩案以后,對于人生也有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人生當中,向來以曠達樂觀著稱。即使在關進監牢100多天的時間,他也想過很多不樂觀的情況,也曾寫詩給弟弟交代后事,但是整體內心安寧。此后人生面對顛沛流離,一路貶謫,他內心同樣充滿安寧。
但是,他一直不明白這種內心的安定來源于何處。
今日聽了柔奴的“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這8個字以后,心里邊很是觸動。尤其是這樣一個從小生長在京師,卻能在偏遠之地與王鞏生活榮辱與共無怨無悔,更是讓他心生感慨,也心生敬佩。
他也回想起自己這十年來的遭遇,今日在黃州暫時安定,不也是源于內心的安寧嗎?
在這一刻,他們兩個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也成就了一首非常精彩的宋詞,就是這一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這首詩詞當中,蘇軾表達了對柔奴的敬佩,對于她的美貌、歌聲也有了非常美妙的描繪。
更重要的是,他把柔奴回答的那些字都融入了宋詞當中,此心安處是吾鄉。
無論身在哪里,只要心安,哪里就是故鄉,就能收獲和在故鄉一樣的心境。
蘇軾的一生漂泊,顛沛流離,用足跡丈量了整個大宋朝的每一寸土地。究竟是什么能夠支撐著他一路漂泊,一路顛簸,卻依然是一種豁達樂觀的心境對待生活?
就是這種隨遇而安的心理境界,就是這一種心安,就是這一種曠達樂觀和踏實的心態。
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便是人生最重要的選擇。
今天我們面對生活,為什么會有如此的焦慮不堪,其實也就應該學習蘇軾的這種心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