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
文章首發于“譚浩俊”,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后臺留言。
7月24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深化醫保改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施子海在發布會上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在中選規則方面,優化了價差計算的“錨點”,不再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為參考,同時報價最低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并承諾不低于成本報價。
看到這則消息,既感到欣慰,也頗覺無奈。欣慰的是,有關方面終于醒了,終于知道藥品采購不能簡單地以最低價作為參考,而要考慮報價的合理性了。因為,一味以價低作為藥品采購的主要參考,不僅會出現濫竽充數現象,還會影響企業的創新積極性,讓真正執著于藥品創新的企業也放棄創新,而只考慮藥品價格,考慮能夠進入醫保目錄。
無奈的是,從近年來藥品采購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家醫保局也好,地方醫保局也行,每次發布的藥品采購消息,都是以藥品價格降低多少為目標,沒有說明藥品價格降低后是否出現新的矛盾和問題。而醫療機構和廣大患者的感受,卻遠沒有醫保部門反映的那么好,藥品生產企業更是反響較大。特別是高度重視創新藥研發的企業,積極性嚴重受挫。如果再不調整藥品采購思路,繼續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為藥品采購的主要參考,藥品采購就會走入另一種歧路。
而這種現狀,近年來有關藥品采購不能只看價格的呼吁,也從前兩年起就持續出現,且呼聲越來越大。直到現在,醫保部門似乎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開始轉變思路,要對最低價中標方式進行改革,要求報價最低企業說明報價的合理性了,是不是太被動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無奈。
不過,這項改革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也并不那么簡單。因為,所謂說明最低報價的合理性,企業都能說得理直氣壯。什么降低成本,什么減少中間環節,什么節省各種開支等,醫保部門也不可能一家一家地去查,一家一家地去核。最后結果,極有可能成為擺設,無法真正形成約束。
要想改變最低價中標帶來的問題,又不影響減輕看病成本、降低患者負擔、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還是要制定和設計一套更加科學、完整、理性、客觀的藥品價格采購評價體系,對藥品價格、藥品質量、藥品服務等各個方面,都有完整的指標體系,能夠定量評價,而不只是定性分析。如此,最終就都會落到藥品價格上。
這也意味著,醫保部門要跳出藥品價格看問題,跳出醫保看問題,既要考慮藥品價格,也要鼓勵企業藥品研發,尤其是重點藥企,更要有一些支持和激勵政策。切不能因為最低價中標,影響企業的藥品創新積極性,影響新藥的開發和推廣。
醫保政策不僅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指引,也是推動藥品創新、加大藥品研發投入的重要手段。目前的藥品采購政策,從表面上看,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方面,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從本質上講,還沒有真正解決醫保方面的根本問題。一方面,藥品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藥太少,絕大多數創新藥都是依靠國外進口,導致藥品價格難以降低。所降低的藥品價格,大多是非創新藥,或者仿制藥,不利于整體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不利于降低藥品價格。
另一方面,困擾藥品價格的腸梗阻,還沒有完全打通,藥品經銷商的抬價作用仍然四處發揮,沒有真正形成從藥企到醫院再到患者的直通效應。其中,醫院和醫生還在扮演著藥品經銷商的媒子,損害患者利益。醫療反腐查出的案件,就足以能夠說明,在醫療領域,腐敗問題依然十分嚴重。
也正因為如此,醫保部門不僅要刀鋒向內,切斷自身存在的腐敗、懶政等問題,也要密切與衛生健康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的配合,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不是爛泥蘿卜擦一段、吃一段,只會打補丁,不會謀全局。
今日頭條 | 搜狐 | 一點資訊 |
新浪頭條 | 大魚號 | 雪球 |
百家號 | 東方財富 | 智云平臺 |
京東金融 | 小紅書
作者|譚浩俊
微信|thj19881007
微博|譚浩俊微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