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奧運冠軍楊威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條看似普通的家庭日常視頻——15歲的兒子楊陽洋帶著雙胞胎妹妹在科技館玩耍,兄妹互動溫馨有愛。
然而,真正引爆網絡的不是畫面內容,而是楊威的配文:"我兒子要才華有菜花,要長相有洋相,要學歷有病歷,要驚喜更是有驚嚇,你憑什么看不上我兒子?"
問題就出在"菜花"這個詞上。在網絡語境中,"菜花"早已不只是超市貨架上的蔬菜,而是一種傳播疾病。用這個詞形容自己15歲的兒子,立刻讓網友炸開了鍋:"這是親爹該說的話?""沒文化就少說話,別拿兒子博眼球""公眾人物說話能不能過過腦子"。
更尷尬的是,視頻中的楊陽洋明明是個陽光健康的少年:他認真給妹妹講解科學知識,偶爾做些搞怪動作逗樂家人,完全看不出任何疾病跡象。網友紛紛質疑:楊威到底是真不懂這個詞的隱含意義,還是故意用低俗梗博流量?
從體操王子到"翻車達人":楊威的網紅之路
這不是楊威第一次因言論引發爭議。退役后,他和妻子 1 曾公開抱怨家里財政大權歸妻子管,自己"買雙運動鞋都要申請" . 2 多次在視頻中展示對兒子楊陽洋的"窮養"教育,每月只給3500元香港生活費引發"是否過于苛刻"的爭論. 如今又因不當玩梗被批"為流量無底線" 對比當年賽場上那個沉穩自信的"吊環王",現在的楊威更像是個把握不住網絡分寸感的"嘴瓢選手"。有網友犀利評論:"拿過世界冠軍不意味著什么都懂,特別是網絡流行語這種隨時可能踩雷的領域"。 拋開父親的爭議言論,視頻主角楊陽洋本身是個值得關注的"非典型星二代"。自從轉到香港讀中學后,這個曾經在《爸爸去哪兒》里軟萌的小男孩,已經成長為精打細算的"港漂少年"。 1. 月薪3500的"極限生存" 楊威給兒子制定的生活費標準是每月3500元人民幣(約3800港幣),分為: 500元"自由基金":買飲料、小零食等非必需品,不用報賬 3000元"生存挑戰金":涵蓋吃飯、交通、日用品等必要開支 在香港這個"吃碗粉都要50港幣"的高消費城市,這筆錢堪稱"荒野求生模式"。楊陽洋卻規劃得明明白白——月底基本花光,想存錢?不存在的! 2. "家教"創業記 錢不夠怎么辦?這位"港島歸來的高材生"(自稱)開發了創收項目:給雙胞胎妹妹當英語家教,按次收費100-250元。楊威對此頗為得意:"既鍛煉能力又增進兄妹感情,這錢賺得值!" 不過網友算了一筆賬:如果按最高標準每周補兩次課,月收入約2000元——所以楊陽洋實際可支配資金接近5500元?這"窮養"似乎有點水分啊。 3. 星二代中的"清流" 當同學們攀比幾萬塊的球鞋時,楊陽洋最貴的一雙是"為打籃球才買"的千元鞋;日常穿校服,不追求名牌;壓歲錢全部存入"小金庫"絕不透支...這些習慣讓他在浮華的星二代圈子里顯得格格不入。 楊云曾透露,送兒子去香港讀書的年支出(學費+房租+生活費)是筆巨款。但夫婦倆堅持"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理念,希望培養兒子的財商和獨立性。只是不知道,當父親把自己的"病歷""菜花"掛在網上時,這種教育是否也算一種"獨立性測試"? 公眾人物的"失言經濟學" 楊威的案例揭示了一個網絡時代的殘酷法則: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段一個人。類似翻車事件并不鮮見: 2009年,韓國藝人張娜拉因一句"沒錢就去中國演出"被解讀為"來華圈錢",直接斷送中國市場; 某知名主持人在直播中誤用敏感詞匯,遭平臺封禁三個月; 就連以高情商著稱的何炅,也曾因節目中的措辭不當登上熱搜 。 對公眾人物而言,玩梗就像走鋼絲——需要精準把握尺度、語境和受眾接受度。特別是涉及未成年人時,任何可能引發不良聯想的詞匯都應避免。正如網友給楊威的忠告:"想當網紅可以,但請守住底線"。 目前楊威尚未刪除爭議視頻,也未就"菜花"風波作出解釋。這場鬧劇最終會以道歉收場,還是被互聯網的記憶快速遺忘?我們拭目以待。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謹言慎行"四個字的價值,遠比流量重要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