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八路軍在沂蒙山區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擊斃日軍少將吉川資,還繳獲了日軍記者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吉川資生前的最后影像,成為日軍侵華的又一鐵證。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軸心國敗局已定。但日本仍妄圖負隅頑抗,在中國戰場上發動了所謂的 “秀嶺一號作戰”,集結重兵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妄圖消滅八路軍主力,鞏固其在華統治。
1945 年 5 月,日軍駐山東的第 59 師團的 53 旅團和 54 旅團,在旅團長吉川資和長島勤的指揮下,兵分兩路向魯中山區進發,計劃在魯村以南會合,對八路軍形成包圍之勢。吉川資所率的 53 旅團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吉川資,1890 年出生于日本山口縣,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從 1939 年就踏上了侵華之路,在華中地區擔任軍事職務,負責武器調配工作。后來他回到日本擔任軍校教官,1945 年再次被派往中國山東戰場。他的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是個不折不扣的劊子手。
當時,八路軍魯中軍區得到日軍即將掃蕩的情報后,司令員王建安迅速做出部署,命令主力部隊隱蔽集結,待機而動,同時組織地方武裝和民兵開展游擊戰,騷擾日軍。魯中軍區第二團三營營長劉佐接到任務,率領部隊在沂源縣石橋一帶設伏,準備給進犯的日軍以迎頭痛擊。
石橋位于沂蒙山區的腹地,地勢險要,是日軍進犯的必經之路。劉佐帶領戰士們仔細勘察地形,選擇了一處易守難攻的山坡作為伏擊陣地。他們在山坡上挖掘戰壕,設置機槍陣地,還在日軍可能經過的道路上埋設了地雷。同時,劉佐還從全營挑選了 19 名特等射手,組成突擊班,埋伏在陣地前沿,專門負責對付日軍的指揮官和騎兵。
1945 年 5 月 7 日凌晨,天色微明,日軍 53 旅團的先頭部隊在吉川資的率領下,沿著博沂公路緩緩向石橋方向前進。吉川資騎著高頭大馬,身邊簇擁著一群軍官和騎兵。他們以為八路軍早已被嚇破了膽,根本沒有料到會在這里遭遇伏擊。
當日軍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后,劉佐果斷下達了攻擊命令。三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頓時,槍聲、手榴彈爆炸聲交織在一起,八路軍的火力如暴風雨般向日軍傾瀉而去。突擊班的特等射手們更是彈無虛發,日軍的騎兵紛紛落馬,戰馬受驚后四處狂奔,日軍隊伍頓時大亂。
吉川資見狀,惱羞成怒,他拔出指揮刀,大聲呼喊著,試圖穩住陣腳。然而,他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八路軍的狙擊手盯上。就在吉川資揮舞著指揮刀的時候,只聽 “砰” 的一聲槍響,一顆子彈準確地擊中了他的頭部。吉川資搖晃了一下,從馬上栽倒在地。緊接著,又有兩顆子彈擊中了他,這位作惡多端的日軍少將當場斃命。
失去指揮官的日軍頓時陷入了更大的混亂,他們四處逃竄,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八路軍戰士們趁機發起沖鋒,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附近的村民們聽到槍聲后,也紛紛拿起武器,趕來支援八路軍。在八路軍和村民的共同打擊下,日軍死傷慘重,殘部狼狽逃竄。
這場伏擊戰,八路軍大獲全勝。共殲滅日軍 200 余人,偽軍 400 余人,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吉川資及 1 名大隊長、2 名中隊長和 4 名小隊長,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戰馬。更重要的是,這場勝利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
在打掃戰場時,八路軍戰士們發現了一名日軍隨軍記者,他的相機里還保存著吉川資生前的照片。這些照片成為了日軍侵華的又一鐵證,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侵略者的丑惡嘴臉。
吉川資的死,是他罪有應得的下場。他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最終受到了正義的審判。這場伏擊戰,也充分展示了八路軍的英勇善戰和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堅定決心。
如今,雖然戰爭已經遠去,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而英勇犧牲的先烈們。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努力奮斗,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不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