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最近做了一件讓德國特別惱火的事情。
他們宣布要對歐盟的汽車加征關稅,特別是針對德國制造的汽車,稅率高達15%到30%。
這一下可打中了德國的要害。要知道,德國汽車出口的七成是靠海外市場吃飯的。
美國這一刀砍下來,可不僅僅是搶市場那么簡單,它是想直接掐住德國制造業的命脈,像奔馳、寶馬、大眾這些德國工業巨頭,全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德國政府算過賬,2024年德國對美國的出口占了總出口的10%,差不多有1579億歐元,這要是關稅加上去,損失上千億歐元可不是鬧著玩的。
過去遇到美國類似的貿易打壓,德國通常選擇忍一忍、談一談。
歐盟這邊坐在談判桌前,美國那邊態度冷淡,德國往往也就吞下苦果,當作沒看見。
這多少有點默克爾時代留下來的傳統,習慣“先忍一下再說”。
但這次情況完全不同了。德國副總理哈貝克直接取消了和美國能源代表團的會談,德國外交部也宣布暫停部分高層溝通項目,開始對美國搞起了外交上的“冷處理”。
更硬氣的是,德國財政部向歐盟遞交了正式文件,要對美國進行反制。
德國這次的態度非常明確:美國想打貿易戰?那就打,德國奉陪到底。
這種強硬姿態完全不是德國以往的風格。
那么問題來了,德國這次為什么突然不忍了?答案其實不復雜,它實在是被美國逼到了墻角。
過去忍著,是因為德國在很多地方受制于美國,比如北約的軍費、能源進口、關鍵技術的授權等等,德國不敢輕易翻臉。
但現在美國這一輪關稅加碼,直接瞄準了德國的汽車、機械和化工這些支柱產業,這等于要斷德國的經濟命脈。
德國人心里清楚,再忍下去,不只是自己吃虧,整個歐盟內部可能都會因為利益受損而出現分裂,聯盟的團結就保不住了。
而且,就在這個德國最需要支持的時候,中國站了出來,實實在在地給了德國三重底氣,讓德國覺得腰桿硬了,敢跟美國叫板了。
第一重底氣,是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的強力支撐。
德國出口的汽車、化工品、機械設備,主要就靠海外市場,而中國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
像奔馳這樣的品牌,在中國的銷量能占到它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大眾汽車更厲害,超過40%的銷量都來自中國。
就在美國關稅威脅最緊張的時候,中國商務部在6月底釋放了明確信號:支持中德兩國在新能源和汽車智能化這些未來領域深化合作。
緊接著7月初,中國又為德國車企開了綠燈,放寬了部分電池配套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
這等于告訴德國:你美國市場不穩,沒關系,中國這個大市場穩當當地給你托底。
有了這個后盾,德國制造業心里就有譜了,跟美國談判自然硬氣。
第二重底氣,來自中國應對貿易戰的成功經驗。
中美貿易戰打了七年多,全世界都盯著看中國會不會垮掉,結果中國不僅扛住了,對外貿易順差反而大漲。
2025年上半年,中國外貿順差達到了驚人的4.2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激增將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美國的依賴度大幅下降,從2018年占GDP的3.9%降到了現在的2.78%。
這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打法,證明了沒有美國市場,也能活得很好。
中國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實實在在給了德國人信心和方向。
第三重底氣,是中國在關鍵戰略資源上的可靠支持。
7月上旬,美國國防部一份泄露的文件暴露了他們的軟肋:美國急著補充用于F-35戰斗機的稀土金屬庫存,而且想從“非中國地區”買。
這話說得委婉,但誰都知道,美國自己搞不定稀土的提純和加工,長期靠中間商從中國轉手。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包括高性能釹鐵硼磁材在內的關鍵材料實施出口許可證審查,等于收緊了稀土出口。
這一招讓美國很緊張,但對德國來說,卻看出了門道。
德國是歐洲國家里少數具備一定中高端稀土磁材制備能力的,雖然水平不如中國完整,但比其他歐洲國家強。
中國這個動作,既是在給美國加壓,也是向德國傳遞一個信號:在供應鏈安全上,你并非孤立無援。
這條供應鏈上的“繩子”,成了德國敢于對美國說“不”的另一個關鍵支撐。
正因為中國站在前面扛住了美國的壓力,積累了應對經驗,又愿意提供實質支持,像德國這樣的國家才越來越有勇氣站出來。
德國拿到這三重底氣后,行動非常快。
7月22日,歐盟委員會收到了由德國財政部、經濟部和交通部聯合簽署的緊急文件,核心內容就是啟動對美國新能源汽車、醫療設備和智能制造產品征收“對等性特別關稅”的評估。
這個動作一出,歐盟內部反應出奇地一致:法國立刻點頭同意,意大利表示附議,西班牙甚至主動表示愿意“同步推演”。
這是德國二十年來第一次領頭推動歐盟對美國進行貿易反制,不再躲在“集體決定”后面,而是自己站到了最前面。
德國的反擊點選得很準,就是要打美國的痛處。
一是針對美國的新能源車。美國新能源車出口量本來就不大,主要靠補貼和歐洲的“綠色配額”政策混飯吃。
德國要是卡住碳排放審查這一關,美國車就賣不進歐洲市場。
二是瞄準美國的醫療器械。德國是歐洲最大的醫療器械市場,像強生、美敦力這些美國大公司長期在這賺錢。
如果德國調整采購規則,多買本土或歐洲貨,美國廠商立馬壓力山大。
三是盯上美國的智能制造設備。德國機床技術強,美國反而依賴德國。
德國只要限制工控系統跟美國的技術合作,反制效果立馬顯現。
這些招數既能有效打擊美國,又不至于讓德國自己傷筋動骨。
美國當然不甘示弱。白宮立刻警告德國:如果繼續推動報復性關稅,就取消“德美能源協議”里的戰略豁免條款。
美國財長貝森特也公開指責德國的舉動“嚴重損害跨大西洋同盟的信任”。
但這一次,德國的態度很堅決,沒被嚇退。反倒是美國的威脅引發了德國國內更深的反思,媒體和民眾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們還要被美國控制到什么時候?”
德國的反擊,已經從一次臨時的對抗,變成了長期的戰略調整。
在這場博弈的關鍵時刻,還有一個重要動向值得關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7月24日訪問了中國。
選擇在歐盟與美國貿易摩擦白熱化的節點訪華,這其中的信號再明顯不過了,歐盟,或者說至少以德國為代表的力量,正在認真考慮“向東看”。
中國面對復雜的局面,展現了很強的戰略定力。沒有高調宣揚,而是通過一系列務實的動作傳遞立場:
中國外交部多次表態支持“歐盟自主決策”,反對“將經濟合作泛安全化”;同時加速審批德國車企的在華投資項目,寶馬在沈陽的新工廠提前兩個月獲批。
這些舉措德國企業界都看在眼里,明白這是中國在釋放善意、提供實實在在的機會。
回看全局,德國的這次強硬轉變,背后是中國多年積累的實力與定力在支撐。
當中美貿易戰證明“美國規則”并非不可打破時,像德國這樣的國家,才有底氣真正挺直腰板,不再一味看美國的臉色行事。世界的天平,正在悄然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