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于2026年3月15日舉辦,距離眼下尚有時日。不過,按照規則,最佳國際影片的申報會在10月初截止,其實也就剩下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因此,不少國家的電影機構已著手此項工作,考察2024年年底至2025年9月期間已經上映或是即將上映的本國影片中,哪一部有望為國爭光。
捷克“沖奧片”的遴選也已啟動。近日,負責該項工作的捷克電影電視學院(Czech Film and Television Academy)推出了今年的三部候選影片,分別是紀錄片《我不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公路片《旅行拖車》和劇情片《指揮的提線》。但在寫給學院全體成員的電子郵件中,負責統籌選片工作的委員會竟然白紙黑字直接建議大家投票給《指揮的提線》,引來人為操縱選舉、涉嫌舞弊的抗議。
學院成員向媒體公開的電子郵件中赫然寫道:“根據現行章程第七條,委員會建議投票給影片《指揮的提線》,理由包括它符合提名所需的影片質量標準,故事主題強而有力,也能為國際評委所理解,導演手法敏銳,也容易配合上有力的奧斯卡競選策劃,這一點對影片獲獎至關重要。”
《指揮的提線》聚焦布拉格童聲合唱團的性侵事件。
確實,由捷克導演翁德雷·普羅瓦茲尼克編劇并執導的《指揮的提線》,在本月結束的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雖未能獲得最高獎項,卻贏得大量媒體的贊譽。該片受真人真事啟發:曾經赫赫有名的捷克布拉格童聲合唱團在2011年時宣告解散,原因在于其締造者博胡米爾·庫林斯基(Bohumil Kulinsky)被控在1984年至2004年間共計性侵49名合唱團成員,被判處三年監禁。在《指揮的提線》中,導演普羅瓦茲尼克由少女卡洛琳的視角出發,揭示了這個合唱團的重重內幕,不論是題材還是話題性上,確實都很符合當下的好萊塢主流敘事。
紀錄片《我不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呈現攝影家查科伏科娃的跌宕人生。
相比之下,紀錄片《我不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首映于去年的德國柏林電影節,拍的是捷克女性攝影家查科伏科娃(Libu?e Jarcovjáková)的藝術人生,評價雖然也是相當不俗,但拍攝方式較具實驗性。
《旅行拖車》為導演蘇珊娜·基希內羅娃的長片首作。
而由導演蘇珊娜·基希內羅娃自編自導的《旅行拖車》,則是她的劇情長片首作,雖亮相于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但故事較為公式化,評價只能說是一般。
在發給媒體的解釋函中,捷克影視學院表示,今年的選票程序相比以往略有變化。去年,全體投票人由報名提交的全部13部捷克影片中進行選擇,最終推選出的《浪潮》一片殺進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候選長名單,但最終未獲提名。今年,影視學院改革制度,設立主席團委員會,內部先搞一輪篩選,由8部影片中選出了這3部影片,再由大家投票決定。至于電子郵件中提到的“現行章程第七條”,說的就是委員會“可就第二輪投票向學院成員提出建議”。
去年,聚焦“布拉格之春”中廣播媒體聲能的《浪潮》代表捷克“沖奧”。
對此說法,也有學院成員表示,改革可以,但事先未能經過充分討論,這一點讓他們感到非常失望。捷克公共電影基金會旗下專門負責向海外推廣捷克電影的捷克電影中心負責人瑪赫塔·桑德羅赫娃女士(Marketa Santrochova)就在接受美國媒體《綜藝》采訪時表示,過去幾年的選片其實都由全體學院成員完成,過程也相當順利。“不存在主席團預選一遍,也不存在第二輪的推薦影片,這次的改革做法遭到大量成員的批評,因為這給人一種操縱選票的感覺,破壞了投票過程的公正性。因此有不少成員已經決定,今年索性不參與投票。”
此外,她還指出這樣的所謂改革,可能會在社會上引起公眾懷疑,對于整個捷克電影界的聲譽,也難免造成影響。而對于被提名的三部影片尤其是《指揮的提線》的創作者普羅瓦茲尼克而言,他們并無任何過錯,卻莫名卷入其中,同樣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除了上述變化之外,今年的捷克選片還出現了報名截止日期提前(由過往的6月底提前到了5月31日)以及投票人必須是捷克國籍的要求。這樣的做法,同樣也引來不少非議。曾擔任歐洲電影學院主席的英國制片人邁克·多尼(Mike Downey),本身也有過在捷克制作電影的經歷。他在接受《綜藝》采訪時表示,據他所知,這次激進的制度改革并未經過學院全體成員大會決議,實在非常不妥。“一方面,委員會向成員給出投票建議的做法,非常不民主。另一方面,身為歐盟成員國,將投票限定在捷克公民范圍內,也是奇怪的做法。畢竟,一直以來捷克都活躍著相當數量的非捷克國籍的電影人、藝術家。”
而三部候選影片的主創也是對這次的事件各有看法。其中,得益的一方——《指揮的提線》的制片人伊利·科內奇尼(Jiri Konecny)表示對學院的改革表示全力支持。但《旅行拖車》的制片人達格瑪·塞德拉奇科娃(Dagmar Sedlackova)則批評說:“委員會的推薦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會破壞信任。對我來說,這種做法讓這種投票機制失去了意義,剝奪了學院成員自己評價電影的權利。”而《我不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的制片方只是簡單表示,愿意尊重影視學院的做法,也相信學院成員都能秉公投票。
歷史上,捷克斯洛伐克自1963年開始參與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前身最佳外語片的競逐,楊·卡達爾的《大街上的商店》和伊日·門澤爾執導的《嚴密監視的列車》曾在上世紀60年代相隔一屆拿下過兩座小金人,令“捷克電影新浪潮”運動為世界影壇矚目。1993年捷斯分家,捷克獨立報名參加奧斯卡至今,1997年憑揚·斯維拉克執導的《給我一個爸》再度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但在此之后便再無建樹,而且已連續21屆連提名都未能獲得。
左起:《大街上的商店》曾獲1966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嚴密監視的火車》曾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給我一個爸》曾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或許正是出于這樣的情況,負責選片工作的捷克影視學院今年銳意改革。按其說法,報名截止日期提前就是為了能更早選出影片,讓整個團隊有更充分的時間去組織宣傳活動。而且,除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水準之外,影片的制作團隊還要在報名送選時向委員會詳細介紹自己的營銷和公關策略,最好還能有具有美國電影市場經驗的國際發行商參與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