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柬埔寨又爆發了沖突,其實泰柬兩國的矛盾由來已久,泰柬沖突已經和印巴沖突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打一場,只是規模比較小,可以稱為縮小版的印巴沖突。泰柬沖突和印巴沖突一樣,都是因為土地問題引發,印巴沖突是因為克什米爾問題,泰柬沖突是因為柏威夏寺問題。那么泰柬邊境矛盾是哪個國家引發的呢?這個國家就是法國。
第一,柏威夏寺問題。柏威夏寺是位于泰國和柬埔寨邊境地區的一座寺廟,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歷經兩百年才建設完成。柏威夏寺是由高棉帝國的君主耶輸跋摩下令建造的。而高棉帝國就是柬埔寨的歷史王朝。
柬埔寨古稱高棉,是中南半島發展比較早的國家,早在公元1世紀已經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此后柬埔寨歷經多個王朝到了9世紀時期達到了鼎盛。9世紀世紀,柬埔寨疆域遼闊,控制著現在泰國東部,越南南部的大片土地。
鼎盛時期的柬埔寨,開始營建柏威夏寺,寺廟選址在柬埔寨平原邊緣的一片高地之上,在柏威夏寺地區可以俯瞰整個柬埔寨平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寺廟歷時兩百多年的建設,到12世紀才建設完成,整個寺廟非常神圣,擁有很多精美的石雕裝飾。
柏威夏寺建成時,柬埔寨高棉帝國也走上了下坡路,國力有了很大下降,周邊泰國,越南已經崛起。泰國古稱暹羅,雖然崛起的時間遠遠晚于柬埔寨,但后來居上。1238年,泰國素可泰王朝建立,使泰國逐漸成為了統一國家。
素可泰原來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座城市,后來泰人趁著柬埔寨衰落,發動起義,建立了國家,在素可泰建立了泰國的開國王朝。素可泰王朝崛起后,不斷擴張,蠶食柬埔寨的土地。1350年,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建立,繼續進攻柬埔寨,占領了柏威夏寺地區,并于1353年攻陷當時柬埔寨首都吳哥。
圍繞著吳哥城,柬埔寨和泰國進行了拉鋸戰,這座城市在雙方之間多次易手,直到1401年,泰國才完全退出吳哥城。但泰國的威脅仍然持續,面對泰國威脅,1434年,柬埔寨將首都遷到了金邊。吳哥的陷落和撤離,標志著柬埔寨的沒落,從此柬埔寨喪失了在中南半島上的主導地位。
當時越南也已經崛起,不斷南下擴張,滅掉了占婆國。越南和柬埔寨接壤后,蠶食了柬埔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到了18世紀,柬埔寨基本被泰國和越南瓜分,泰越兩國圍繞著柬埔寨的土地沖突不斷。
第二,法國入侵。19世紀時期,正當泰國和越南爭奪柬埔寨主導權的時候,法國侵入了中南半島。1862年,法國占領了越南的嘉定、定祥、邊和三省。法國以此為跳板,入侵柬埔寨,1864年,法國完全控制柬埔寨。
法國控制柬埔寨之后,繼續進攻越南北部,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1885年,清朝不敗而敗,承認越南屬于法國。法國控制越南和柬埔寨之后,又盯上了老撾。當時老撾處在泰國占領之下,1893年,法國迫使泰國簽訂《法暹條約》又稱《曼谷條約》,將老撾割讓給了法國。
當時柏威夏寺仍然處在泰國控制之下,1907年,法國開始和泰國勘定泰柬邊境。泰國國力衰落,勘界工作由法國官員主持,在勘界過程中,法國為了擴大控制范圍,利用泰國勘界官員不懂地圖的弱點,將柏威夏寺地區劃到了法屬柬埔寨范圍內。雙方簽字后,法國占領了柏威夏寺地區,將其并入了柬埔寨,泰國啞巴吃黃連,又打不過法國,只能默認。
二戰時期,泰國在日本的幫助下,控制了柏威夏寺地區和柬埔寨的一個省。二戰后,法國卷土重來,恢復在柬埔寨的統治,泰國只能把柏威夏寺等地還給柬埔寨。柬埔寨脫離法國獨立后,泰柬雙方圍繞著柏威夏寺以及周邊4.6平方公里的土地問題,仍然爭執不斷。
1962年,泰國和柬埔寨將土地爭端提交海牙國際法院。最終國際法院將柏威夏寺判給了柬埔寨,但泰國仍然不服。泰柬雙方時常發生邊境沖突。由此可見,泰國和柬埔寨的邊境矛盾,是由法國殖民者引發的,屬于殖民時代的歷史遺留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