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安偉 張馨月 文/圖
2023年,當王飛把第一臺呼吸機搬進養老院時,同行笑他“不務正業”。兩年后,那些曾質疑他的人,開始悄悄來取經。
2025年7月16日,鄭州市高新區的蟬鳴裹著熱浪,穿過五龍新城香馨園社區的林蔭道,輕輕叩擊著3號樓的玻璃幕墻。這里藏著一家特殊的“醫養共同體”:一樓是門診大廳,綜合服務臺前一位年輕人在為年邁的父親咨詢醫保報銷事宜;二樓是病房,護士正推著治療車核對藥單;三樓是老年公寓,幾位銀發老人圍坐在桌子前做益智游戲。
這里是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是高新區首家以“醫養結合智慧模式”為特色的醫養機構,也是高新區起步較早、規模較大的民營醫養機構。
01
單腿走的日子
21載堅守初心終圓夢
走進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一樓大廳,綜合服務臺后方一條特意設計的“無障礙坡道”格外醒目。左側僅有幾級小臺階,平緩的坡道則繞著服務臺蜿蜒而下。“這是給爺爺奶奶們鋪的‘特殊路’,特別是行動不便、坐輪椅的老人。”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院長王飛笑著說。
青年時,王飛以醫學特長生的身份被招錄進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門診部服役,后被分配至干休所工作。長期與老年人相處的經歷,讓他逐漸讀懂了他們的需求與心理,也埋下了投身養老事業的種子。
2004年,王飛來到鄭州,眼前的景象卻令他吃驚:鄭州市區當時幾乎沒有民營養老院,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老人們要么擠在家里“湊合養老”,要么被送到郊區養老院,親人相聚一回費不少勁。那一年,他借了3萬元,與幾位朋友共同創辦了金水區頤和老年公寓。
萬事開頭難。王飛當時把自己算在內,老年公寓就三個人:一個人白班,一個人晚班,一個人做飯。“三個月我沒出過公寓的門,當時有人戲言,問院長在干什么,就會有人回答,他在洗尿布。”提起創業之事,王飛感慨萬千。“干養老難”首先是“留人難”。護理員流動性極大,能堅持三個月就算長的。面對鄭州養老服務的滯后,2008年他專程回到江蘇老家,考察學習養老機構的運營程序。
“老人沒有醫療,就像單腿走路;有醫有養,才是雙腿健行。”王飛深知醫養結合的重要性。從入行起,他便明白: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醫療保障必不可少。如何實現真正的醫養結合?
2011年,轉機出現了。他在一次行業會議上結識了深耕醫養領域的陳廣強。一個是深耕醫學教育的“熱心醫者”,一個是堅守養老一線的“實干派”,兩人一見如故。當醫療健康的專業性與養老照護的經驗性一碰撞,醫養結合的新思路就此萌發。
2023年,歷經前期籌備與多方努力,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正式落成。作為高新區首家醫養結合醫院,盡管一路困難重重,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它最終填補了區域空白,無縫銜接“樓下便捷就醫、樓上品質養老”。
“隨著頤和醫養品牌知名度逐漸提高,高新區在審批醫養結合機構時也邀請我們參與。”王飛自豪地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對高新區公共事業部、教育文化體育部的支持與幫助充滿感激。
如今的頤和養老包括惠濟區頤和老年公寓、高新區頤和老年公寓和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其中惠濟區頤和老年公寓收住的多為自理老人,高新區頤和老年公寓多以半失能和臥床老人為主,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多以病重和安寧療護老人為主。
02
雙行路的破局
垂直整合縫成服務網
如今的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用“垂直整合”的空間設計,將“醫養兩張皮”縫成了一張“服務網”。
一樓是“健康前哨”。4400平方米的空間里,內科、中醫科、康復科一字排開,藥房24小時有人值守,康復室配備了智能理療設備。
“我們直接對接了居民醫保、職工醫保,老人刷醫保卡就能開藥、做理療,不用再跑醫院排隊。”護士長王亞姍翻著就診記錄,“上周張奶奶高血壓犯了,從三樓公寓下來,5分鐘就看上了病,醫生還根據她的病歷調整了用藥方案。”
二樓是“療愈港灣”。“這里住的多是需要術后康復、慢病調理的居民,我們的醫護團隊會制訂個性化方案,比如給糖尿病患者設計低GI餐單,給關節置換的老人做康復訓練。”康復師小王指著手里的“健康進度表”說,“昨天王爺爺的步行距離從50米提到了100米,家屬高興得直發朋友圈。”
三樓是“品質家園”。老年公寓的房間掛著暖色調窗簾,衛生間裝了扶手和緊急呼叫按鈕,處處透著家的溫暖。
王飛深知,老年人的需求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心理上的關懷。為此,他不僅在這里設立了活動室、醫務室等設施,還定期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和社會團體為老人表演節目、聊天、打掃衛生,極大地豐富了老人們的精神生活。為了讓老人感到被重視,他還創新性地在養老院成立了“老代會”,讓老人管理老人,既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又方便了管理。“老人們需要的不只是‘活著’,而是‘有尊嚴、有盼頭’地活著。”王飛說。
最動人的是老人們發自內心的信任與依賴。“我不想回家,在這兒院長能聽我安排;回家沒人聽我講話。”有位從惠濟區搬來的老人說。這些“老住戶”把這里當作家,養老院遇到困難時,他們主動幫王飛張羅工作安排和尋找機會,甚至有老人會像家人般操心他的生活起居。
“這里就是家,住在這里子女放心、家人安心、自己舒心。”85歲的李大爺一邊聲音略帶顫抖地說,一邊伸出大拇指為這里的醫護人員點贊。
03
最樸素的答案
讓老人晚年更暖
“年輕團隊更注重心理關懷和個性化照護,推動養老模式從‘基礎照料’向‘身心共護’轉變。”王飛深知,養老事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年輕血液加入,因此近幾年加大了對年輕照護人員的招聘需求。而年輕人不負重托,帶著蓬勃的朝氣、創新的思維和專業的技能,為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1997年在干休所結緣老人,到2023年創辦高新區首家醫養結合醫院,再到如今鄭州高新蘇安頤和中醫院與高新區頤和老年公寓基于中醫藥的一體兩翼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王飛的“養老地圖”上,始終畫著兩個同心圓:一個是政府的支持,一個是民間的溫度。
王飛團隊用21年的時間,在鄭州畫出了一張“醫養地圖”:建立綠色轉診通道,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甚至把“中醫藥特色”融入失能失智照護。他們用實踐證明:醫養結合不是“醫院+養老院”的簡單疊加,而是“預防—治療—康復—長期照護”的全鏈條服務,是“醫療資源下沉”與“養老服務升級”的雙向奔赴。
他的頤和養老品牌成為河南養老行業的標桿,他本人也在2014年獲得了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復轉軍人創業先進代表等榮譽。
“我們計劃逐步推進醫養結合+社工服務+5G智能化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運營模式。”站在一樓的平面坡路前,王飛摸著坡道的扶手笑稱,“以后我老了,要是坐輪椅來這兒,也希望走得順順當當。”他頓了頓,補充道:“其實做好養老服務,就是為我們自己服務,關心今天的老人,就是關心明天的自己。”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公寓,記者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輪椅上打盹兒,護理員輕輕為他蓋上毯子;隔壁病房里,醫生正握著患者的手做康復訓練;大廳的綜合服務臺前,工作人員耐心教新入住的老人使用醫保電子憑證。這家民營醫院的醫養探索仍在繼續,正如王飛所說:“老齡化不是‘負擔’,而是‘機遇’。我們多做一點,老人們的晚年就暖一點,我們自己的晚年就更舒服一些。”而這,或許就是醫養結合最樸素的答案。
孝敬父母
訂一份大河健康報
發行熱線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帶回家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麗娜
統籌丨安 偉
編輯丨劉廣輝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