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車帝聯合央視搞了場智能駕駛“大考”,36款熱門新能源車同場競技,結果剛一出爐,不少網友直接破防了,這結果,和大家心里的“智駕排名”差得也太遠了。
在很多人印象里,智能駕駛早成了新能源車的“必爭高地”。不少車企高管拍著胸脯說“遙遙領先”,甚至不是第一梯隊,而是第一名。網友也默認國產智駕已站在第一梯隊。畢竟之前特斯拉FSD剛進中國時,曝出不少闖紅燈、連扣十幾分的新聞,那會兒大家私下給智駕排座次,特斯拉妥妥被歸到第三梯隊,連“陪跑”都顯得勉強。
可這場測試一出來,不少人手里的瓜子都停了,所謂的“第一梯隊”“遙遙領先”,在現實考驗里露出了真面目。
這次測試就像給智駕系統出了套“期末卷”,6道核心題:高速驚現事故車、施工路遇卡車、高速臨時施工、消失的前車、高速入口遇野蠻加塞、橫穿馬路的豬。題目不算偏,都是高速上可能遇到的真問題。可36款車答完卷,竟沒有一款能拿滿分,說是“全軍覆沒”毫不夸張。咱們只能在“中杯里挑大杯”,從不及格里找相對好點的。
成績單看得人心里發沉:15款車一道題沒答對,直接交了白卷;9款車只對了1題,而且基本都是在“施工路遇卡車”這題里勉強過關;剩下的大多對了3題,剛夠“及格線邊緣”;只有特斯拉Model3和ModelX答對了5題,按100分算拿了83分,成了唯一“準及格”的。
這結果一出來,評論區炸了。有人說“特斯拉怎么可能第一?肯定是試卷有問題!”有網友舉例:施工路段測試里,特斯拉剎車距離比別的車長多了,有些國產車剎車快,就算最后撞上了,至少剎車動作更及時,憑什么特斯拉算過?還有人懷疑測試平臺“偏心”,甚至猜背后有外資撐腰。
但較真說,這次測試還真難挑出大毛病。之前智駕測試總被質疑“標準亂”,這次明顯有備而來,假車、測試場景都按國標來,連模擬事故車的尺寸、反光條都符合行業規范。至于“外資撐腰”的說法更站不住腳,測試平臺是中國企業,要是真想拉踩國產,沒必要把15款國產車都歸到“零分檔”,反而容易引火燒身。
那為啥特斯拉剎車距離長還能通過?業內人解釋,這和智駕的“駕駛邏輯”有關。有些車的智駕系統會主動降速,比如高速上本來能跑120,它只按100跑,反應時間自然更多,會提前預留更長安全距離,關鍵剎車距離也短。
更關鍵的是,有些車在碰撞前1秒突然退出智駕,把控制權甩給車主,這就像考試時快交卷了說“我不考了”,自然不算通過。
比成績更值得琢磨的是“同系統不同表現”。比如有些國產車型用的是同一套智駕方案,測試結果就天差地別。這說明什么?智駕不是“拿來就能用”的,得針對具體車型調優。同樣的系統裝在轎跑和SUV上,算法得跟著車重、剎車力度改,可不少車企可能急于“堆配置”,細活做的根本就不細。
之前國產車企總說“三年追平第一梯隊”,可這次15款“零分車”里,就有不少喊過這口號的。不是說國產智駕沒進步,只是和宣傳里的“遙遙領先”比,現實差距有點扎眼。就像有網友說的:“車企吹的時候說‘堪比老司機’,真測試了又說‘只是輔助’,這前后態度變得也太快了。”
其實測試的意義,從來不是“捧一踩一”。央視在報道里特意強調:“所有智駕都是輔助,車主才是開車的‘主角’。”這不是潑冷水,而是提醒,汽車不是手機,智能駕駛出問題,可能危及生命。
這次測試像面鏡子,照出了智駕的真實水平,也照出了行業的浮躁。有些車企把智駕當“營銷賣點”,忙著喊口號、比參數,卻沒在“如何更安全”上花真功夫。比如“消失的前車”測試,本質是考系統對“突發消失障礙物”的反應,可不少車連“識別假車”都做不到,更別說及時剎車了。
大家期待國產智駕變強,不是期待“口號領先”,而是期待真能在高速上幫車主避開危險。特斯拉這次表現好,或許有它的積累,但國產車企也不是沒機會,至少這次測試指明了方向:少點“遙遙領先”的宣傳,多點“毫米級優化”的耐心。
而對于普通消費者,買新能源車時別被“智駕第一”的標簽忽悠了。不管系統多先進,握好方向盤、盯緊路況的永遠該是你自己。畢竟,再智能的系統,也比不上“活著到達目的地”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