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水河的每一滴活水,到天寶峰的每一縷山風,從溶洞里的每一寸酒苔,到陶壇中每一次分子的締合,郎酒的釀造過程,本質上是一部與地理密碼的對話錄。
郎酒對地理資源的立體利用達到了極致,是順應環境、天人共釀的經典案例。
文|王猛
以科學解析古藺美酒風土底蘊,繞不開二郎鎮。
這座赤水河沿岸因酒聞名的小鎮,擁有數千年釀造歷史,是中國名酒郎酒的核心產地,在水、氣候、土壤等方面,均具有獨特性。
7月24日,四川古藺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組織主辦的“赤水河左岸 中國醬酒之鄉(茅溪組團)科學考察活動”開啟第三日行程,專家團前往二郎鎮深度考察。
車隊穿過窄而陡的公路,沿巍峨山體盤旋而上,再轉過一道又一道彎后,科考團來到了郎酒生、長、養、藏的起點——紅灘供水站。
生于赤水河
站在紅灘供水站眺望,赤水河的汛情仍未減緩。
罕見的大洪水,不僅導致水位暴漲、懸浮物增加,還會讓水中pH值、總硬度、微量元素含量發生變化,破壞了水體中適合釀酒的微生物群落。
河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建生曾經多次到赤水河調研和取樣。他表示,正常的赤水河水樣酸堿適中,富含鋰、鎂、鐵等多種有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但取水釀酒最好避開汛期。
而這份對時機的科學把控,早已融入郎酒代代相傳的釀造基因。
供水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郎酒遵循12987傳統釀造工藝,此時糟醅已入窖發酵,工人們也進入休整——既完美避開了汛期水質波動對釀造的影響,又讓匠人們得以避開盛夏酷暑。
不只是取水時機把握的準,郎酒的紅灘供水站構建起了全鏈條凈水系統,涵蓋深井泵房、多級沉淀池、翻板濾池等核心設施,配套加藥消毒、中控監測等,功能十分強大。
赤水河水經深井泵房提升至凈水區后,在原水加入絮凝劑進行沉淀,而后采用翻版濾池過濾后,經二氧化氯消毒的工藝流程,既能保證供水水質,又能達到所需要的供水規模。
此外,供水站的中控系統實現了全流程信息化:屏幕實時顯示進水濁度、出水pH值、流量等數據,設備各模塊運行狀態一目了然。
僅紅灘供水站,日常運行時供水規模為2萬噸/日,應急供水能力為2.5萬噸/日,每年可滿足公司用水量450萬噸。
陳建生在考察完該取水點后評價:“郎酒紅灘供水站的設備精度、工藝水準與信息化程度,已遠超多數城市自來水廠。一家企業能在深山之中建成這樣一套系統,實屬難得?!?/p>
同樣讓專家團稱贊的,還有距離紅灘供水站幾公里距離的郎酒二郎污水處理站。
該項目于2011年開工建設,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總投資1.8億元,設計處理能力7000噸/日,包括工業廢水3000噸/日,生活污水4000噸/日。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經17.3千米管道輸送至鹽井河入河排污口排放。
陳建生在考察后指出,該處理站圍繞“厭氧罐+兩級AO”進行物理和化學處理,雖然流程耗時較長,但出水水質好,成本也低。他給出的評價是:做得非常好。
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表示,鹽井河是赤水河的支流,距離赤水河大約5公里。污水經過處理后,在支流經過自然凈化,再回到赤水河,就不會對赤水河產生污染。
從赤水河取水滋養釀造,到將污水凈化后歸還河流,每一滴水的旅程都被鄭重對待,寫滿了一家酒企對赤水河生生不息的守護與敬畏。
極致運用立體地理特性
位于川南的古藺縣,猶如四川陡然生出的一只觸角,斜斜伸入貴州的地界,被貴州的多個縣包圍,只有背部靠著四川。
郎酒莊園就在這只觸角的最邊緣,赤水河谷深切,它矗立其上,與大山融為一體。郎酒“生、長、養、藏”,立體運用地理體系的釀儲體系,就藏在莊園中。
郎酒的釀造車間分布在山谷。由于四周群山環抱,靜風頻率更高、風速更小,溫度也因此更高,而高溫高濕的氣候特點,非常適宜醬酒的制曲和發酵。
沿山而上,便來到天寶峰十里香廣場露天陶壇庫。四季常綠的油麻藤下,成千上萬的陶壇整齊地依山而列,以“露貯、壇貯”的方式,讓醬香原酒“淬火祛燒”,加速酒體成熟。
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李維京表示,天寶峰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比較大,有利于剛釀造出的新酒在冷熱變化中進一步催化反應,乙醇分子與水分子會形成穩定的締合體,使口感更柔順。
在經過1年存儲后,逐漸褪去青澀的原酒還將在天寶峰的千憶回香谷,貯存1~2年,高溫悶熱的谷地小氣候,將促進酒體醇化生香。
接下來,在山間呼吸吐納,持續“生長”的原酒更加成熟,便需要進入“養”的階段。位于山腰的陶壇庫,外墻經加厚并鋪設保溫材料,有效保障了室內通風換氣和溫度、濕度的穩定,將使基酒充分靜置締合、老熟醇化。
已經逐步老熟的原酒,還將優中選優,開啟洞藏。溶洞地質年齡達一億八千萬年,經歷積年累月的藏酒,洞壁與酒壇上已經生出細膩絲滑的酒苔,形成了藏酒良好微環境。
再加上洞內常年保持19-21℃的溫度及60%~70%的濕度,能使酒中酸、酯、醇等風味成分相互作用,呈現獨具特色的“洞藏陳香”風格。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大氣科學與地球物理科普人錢維宏認為,郎酒對地理資源的立體利用達到了極致,是順應環境、天人共釀的經典案例。
郎酒的整個釀儲過程,把赤水河邊各種高度的地理環境全用上了,從河邊到山頂,利用垂直系統的復雜性和變異性來提高酒的品質,讓酒經過了一個復雜的生物過程。
張百平也深有感觸:“郎酒不是把酒看成一種被動的產品,而是一種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有機生物,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偏愛大自然,所以才會充分地去享受它,把生態環境提供的東西,用到極致,這對于白酒產業的發展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模式?!?/p>
從赤水河的每一滴活水,到天寶峰的每一縷山風,從溶洞里的每一寸酒苔,到陶壇中每一次分子的締合,郎酒的釀造過程,本質上是一部與地理密碼的對話錄。
郎酒以“生”的敬畏取水于河,以“長”的智慧馴服酒的野性,以“養”的耐心守候醇化,以“藏”的虔誠對話溶洞——這種對地理特性的極致挖掘,從來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是與山河的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