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靜怡)中成藥價格治理正在全國開展。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截至7月24日,寧夏、內蒙古、山西等已相繼發布通知,對部分高價中成藥開展價格風險治理。記者查詢各省披露的整治名單發現,許多藥品掛網價格差異較大。其中,寧夏公布風險價格藥品目錄顯示,54個中成藥中,與省內最小每日費用相比最高價差高達338倍。
山西省藥械集中招標采購中心發布《關于對部分藥品實施價格風險提示的通知》,多款中成藥存在疑似高價問題。官網截圖
此前因價格而備受關注的安宮牛黃丸,一家藥企在寧夏掛網價高達998元/丸,按每日用量1丸計算,日治療費用高達998元,是寧夏平臺同種藥品最低日費用的11倍。內蒙古公布的高價藥品中,同樣有安宮牛黃丸的身影,其中一家藥企價格日均費用達1898元,比最低價高1800多元。寧夏一家藥企的牛黃解毒片掛網價每日費用105元,而省內最小每日費用僅為0.31元,價差達到338倍。
為何同一種中成藥之間價格差異較大,甚至同一種藥品在不同企業間有著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差異?2024年12月,國家藥監局就曾就此問題發文解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同一名稱的中成藥成分可能不同;二是同種藥品劑型不同,一般來說,滴丸、軟膠囊的價格會比普通膠囊貴一些;三是不同企業的質量標準可能有差異。“有的中成藥名稱、選材、劑型、質量標準均相同,但出現十幾倍甚至數十倍的價差,說明存在明顯的價格水分。”
“中成藥市場存在大量獨家品種,缺乏充分競爭。例如:烏靈膠囊年銷售額超10億元,但僅有一家生產企業,定價權高度集中。”7月24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學教授鄧勇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解釋,此外,中成藥因成分復雜,難以建立統一標準。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藥品,雖成分相同,但因炮制工藝差異,藥效可能會有不同,這種模糊性為價格操縱提供了空間。
湖南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四同治理”時(同通用名、劑型、規格、廠家),已有聲音呼吁中成藥專項治理。近年來,中成藥價格波動大,部分品種因原材料成本上漲或市場炒作導致價格虛高。“例如,安宮牛黃丸的價格差異曾高達百倍,此前,通過集采透明競價,擠掉價格水分,也能促使企業提升質量、優化成本,推動中藥材市場規范化。”黃修祥補充表示,中成藥價格受上游中藥材價格波動影響較大,通過穩定終端藥價,也能夠倒逼上游中藥材原料市場規范化,減少投機炒作。
“化藥的‘四同治理’依賴成分一致性,而中成藥因原料、工藝、質量標準的多樣性,難以用統一框架約束,這種復雜性使得單品種治理成為必要。”在鄧勇看來,此前已從“四同藥品”逐漸向“注射劑”延伸,此次則集中聚焦中成藥品類,這一趨勢反映了監管層對醫藥市場結構性問題的精準施策,也將進一步倒逼中成藥行業加速標準化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