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予檢查箭樓智能監測設備。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人民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李博、尹星云)正陽門迎來暑期客流高峰,這幾天,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遺產監測部主任周子予都“駐守”在箭樓現場,對這座中軸線上重要遺產點進行實地監測。
正陽門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由南北縱置的城樓與箭樓兩座高大建筑構成,城樓居北,箭樓居南,作為明清北京內城正南門。2021年起,正陽門先后開展了箭樓和城樓的古建修繕。去年12月,正陽門箭樓再次對市民開放。這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后,又一處向社會開放的重要遺產點。
箭樓智能監測設備。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7月23日,記者在正陽門箭樓看到,環繞老建筑的地面上,布置了很多形似“蘑菇頭”“保溫杯”的儀器;在箭樓二層展廳橫梁上,還布置了幾個形似照相機的設備……
周子予介紹,這些都是新引入的先進文保監測設備,其中,靜力水準儀可監測建筑沉降、智能視頻擾度儀可監測建筑位移,無線加速度傳感計可測震動,多功能氣象站可監測遺產點的微環境變化,還有自動化采集儀,以及重磅的一體化北斗監測站,緊盯古建筑的沉降。
箭樓內部布置的智能監測設備。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這些‘黑科技’,如同‘千里眼’‘順風耳’,可以實時監測建筑文物的整體形變、溫濕度等,準確收集相關數據,
及時反饋至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上,以更好的保護中軸線上的世界遺產。”周子予說。
據了解,除了正陽門箭樓,這些智能監測設備還在先農壇、鐘鼓樓等北京中軸線重要遺產點位進行布設。
“目前,我們主要采取人工與智能監測系統相結合的方式?!敝茏佑枵f,一旦某項數據出現異常,系統就會報警提示,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前往現場查看具體情況。
周子予表示,“監測技術能幫我們更科學地安排保護修繕計劃,將來還準備向其他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產點推廣應用這些智能監測設備,更科學的保護重要的文物古跡?!?/p>
為發揮社會公眾在中軸線遺產保護監測中的作用,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創新舉辦了中軸線“數字打更人活動”,去年組織招募700名志愿者,參與者利用“云上中軸”小程序,深度參與中軸線遺產巡查與監測工作。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項目有28000多名“數字打更人”、超過106萬名公眾參與,進行公眾化巡檢巡查,完成對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產構成要素區域,遺產區及緩沖區160處界樁及24處景觀視廊和城市天際線的巡檢巡查。截至目前,有8萬多條巡檢數據、16萬張巡檢照片上傳至監測平臺。最近,新一期項目已啟動招募工作。
據介紹,申遺成功后,北京中軸線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與利用的新階段。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通過三維數字孿生技術、AI技術分析為支撐,集數據采集、監測評估、預警跟蹤、審批核準、保護修繕為一體的遺產監測平臺,總計設置17類69項監測指標,為中軸線遺產的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
周子予說,目前中心已構建包括遺產基本信息、遺產保護管理及遺產價值研究3大類36個子項的中軸線檔案,收集了各類中英文資料、工程檔案、歷史影像、歷史輿圖等檔案資料;建設了專門的檔案管理系統,已實現了檔案實體化與電子化同步管理,現有7186份電子文件和1608盒實體檔案,均可通過檔案系統進行檢索與查詢。
周子予透露,根據2024年監測數據形成《“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024年度監測分析報告》,將助力相關單位進行文物保護決策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