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縣積極推進史志資源
活化利用的實踐與思考
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
編者按:編史修志,重在為用。史志資源活化利用是發揮史志資政育人功能、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牢固樹立“修志為用”理念,從翠云廊的生態智慧到劍門關的紅色記憶,從典籍數字化到非遺活化傳承,通過系統性挖掘、創新性傳播、場景化融合,將厚重的歷史積淀轉化為生動的文化實踐,探索出一條史志資源賦能縣域發展的特色路徑。這些實踐不僅彰顯了“修志為用”的時代價值,更為我省地方志部門推動史志資源活化利用、文化創造性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現刊載如下,供參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史志資源作為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碼”,承載著民族精神與地方智慧,其活化利用是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劍閣縣作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劍門關、翠云廊等歷史遺存與豐富紅色資源。近年來,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通過系統性挖掘、創新性傳播、深度化融合,積極探索史志資源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徑,讓“沉睡”的史志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為縣域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一、實施背景
史志資源活化利用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命題。從國家戰略看,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史志資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創造性轉化是落實“兩個結合”的具體實踐;國家關于紅色資源保護、地方志事業發展的系列政策,為基層史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從縣域發展看,劍閣縣歷史底蘊深厚:劍門蜀道積淀的歷史智慧、翠云廊承載的生態文化、紅軍長征留下的革命火種,既是地域辨識度的核心標志,也是推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獨特優勢。
劍閣古城劍州古城(位于今劍閣縣普安鎮)
長期以來,史志資源多以典籍、檔案形式封存,“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問題突出。隨著群眾文化需求升級與縣域發展轉型,單純的修志編鑒已難以滿足時代需求。為此,劍閣縣黨史地方志事務中心立足“修志為用”理念,將史志資源活化利用作為破解“有資源無活力”“有歷史無效益”的關鍵抓手,通過“挖掘—轉化—融合”全鏈條發力,實現了從“史料保存者”到“文化賦能者”的角色轉變。
劍閣縣翠云廊古柏(圖源:劍閣文旅)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構建豐富的史志資源“數據庫”與“知識庫”,筑牢活化根基
史志資源挖掘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劍閣縣通過“廣征集、深研究、優存儲”三措并舉,筑牢史志資源活化根基。
強化資源征集。建立“全域搜羅+部門聯動”機制,深入走訪老專家、老干部、老模范、老黨員等群體,聯合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共享資源,加強與外市縣地情資料交流。截至7月中旬,累計征集文字、圖片、實物等史料1000余件,交流地情書籍500余冊,館藏資料得到極大豐富。
強化研究編纂。既完成《劍閣縣志》《劍閣年鑒》等基礎性典籍,又聚焦特色主題推進《千年古韻翠云廊》《人文劍閣》《劍門豆腐圖志》《翠云廊古柏圖鑒》等專題讀物編纂。其中,《千年古韻翠云廊》圍繞“翠云廊蘊含的正確政績觀”等專題,生動詮釋了“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精神內核,成為劍閣縣持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強化數字化轉化。既對縣志、年鑒等地情書籍進行數字化錄入,又聯動縣委宣傳部、縣融媒體中心、縣文廣體旅局、縣文化館等單位,以“圖文+音頻”形式推送史志宣教作品200余篇,閱讀量超5萬次,實現史志資源 “云端傳播”突破時空限制。
(二)打造特色的史志文化“展示窗”與“宣講臺”,創新傳播語態
讓史志資源“活起來”,關鍵在于創新傳播方式。劍閣縣通過“靜態展覽+動態宣講+媒體融合”多維發力,增強史志文化的感染力。
豐富展覽呈現。打造“劍閣歷史文化展”“紅色文化展”等品牌,運用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等手段營造沉浸式體驗。例如,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通過實物(步槍、電話機)與 “攻克劍門關” 情景再現,讓參觀者直觀感受革命艱辛;翠云廊古柏博覽館展示《劍閣縣志》歷史圖頁,激發游客讀史用志興趣。
全面宣講普及。組建由史志專家、退休老干部、青年志愿者組成的宣講團,深入校園、社區開展“史志七進”活動200余場,用“鄉音講鄉史”的方式,讓群眾在故事中感悟歷史智慧。
推進媒體聯動。與縣融媒體中心合作制作《蜀道明珠翠云廊》在“神秘蜀韻 百部川揚”網絡視聽大賽中一舉奪魁,合作制作的《翠云廊——三百長程十萬樹蒼煙翠云詩意中》與《劍門關翠云廊——天下奇觀歷史畫廊》兩部短視頻獲2023—2024年四川地情短視頻優秀作品二等獎。
(三)拓展多路徑的史志價值“轉化鏈”與“應用場”,釋放實踐價值
史志資源活化利用的核心,在于釋放史志資源的實踐價值。劍閣縣推動史志資源與文旅、鄉村、教育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的乘數效應。
推進史志文旅融合。將史志元素植入景區建設,在劍門關打造“蜀道歷史文化長廊”,通過石刻、雕塑等呈現三國軍事文化、歷代名人軼事,使景區文化體驗項目占比提升至40%。同時,組織史志專家從《劍州志》提煉“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文化,創新編排《點樹交印》《張飛植柏》等情景劇,在翠云廊景區持續上演400余場次,吸引超10萬名游客體驗。
聚焦非遺保護傳承。聯動縣教育局、縣文化館,提取省級非遺“白龍花燈”的音樂與表演元素,融合川北民間戲曲唱念風格、民間舞蹈及廣播體操韻律,創編特色體育項目《劍門燈舞操》,已在全縣78所中小學推廣,實現非遺文化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三、經驗啟示
(一)堅持“以用為導向”的工作理念
史志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應用。劍閣縣實踐表明,只有跳出“為修志而修志”的思維,聚焦群眾需求與發展大局,才能讓史志資源從“書齋”走向“社會”。無論是微信公眾號的通俗表達,還是景區中的文化植入,都體現了“用戶思維”,這是活化利用的前提。
(二)構建“多元協同”的工作格局
史志資源活化涉及多領域、多部門,需形成合力。劍閣縣通過建立“黨史地方志事務中心牽頭、多部門協同”機制(如召開聯席會議、設立跨部門項目專班),構建“大史志”工作格局,有力破解“單打獨斗”困境。例如,紅色展覽籌備中,宣傳部門負責輿論引導,文史館提供文物支持,社區負責組織群眾,實現“1+1>2”的效果。
(三)把握“守正創新”的方法論原則
史志資源活化不是“解構歷史”,而是“講好故事”。劍閣在挖掘紅色故事時,既尊重史實細節,又運用多媒體、場景化等創新形式,實現了歷史真實性與傳播感染力的統一。這種“守正”與“創新”的平衡,是確保史志文化生命力的關鍵。
四、思考與建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劍閣縣史志資源活化需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強化政策保障
推動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史料征集、數字化建設、人才培訓等),建立史志成果轉化考核機制,將活化利用納入縣域文化發展規劃。
(二)建強人才隊伍
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如文化創意、數字技術人才)+培育本土骨干(開展史志研究培訓)+聘請專家顧問(高校歷史學者、非遺傳承人)”破解研究力量薄弱問題。
(三)拓展融合領域。
探索史志資源與城市建設、數字文創、康養產業的結合路徑,如開發蜀道文化主題動漫、紅色研學VR項目、古柏生態文化課程等,讓史志資源在更廣闊領域釋放價值。
史志資源活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下“繡花功夫”做好基礎研究,又要善用“創新思維”拓展應用場景。劍閣縣的實踐證明,只要堅守文化初心、聚焦發展需求,就能讓歷史智慧照亮現實、啟迪未來,為縣域文化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撰稿: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