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富在深山有遠親。”人這一輩子,啥時候最能看清人心?大概就是臥病在床、動彈不得的時候。
年輕時為家為業奔波,總覺得親情牢不可破,可真到了需要人端水喂藥、擦身翻身的日子,才明白有些親近,不過是平日里的“錦上添花”。
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過:“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可比病痛更讓人寒心的,是身邊人的冷眼。”
對老人來說,臥病在床時最痛的不是身體的難受,而是看清了那些“狠心人”的真面目。尤其是這三種人,平時看著熱絡,真到了需要搭把手的時候,心比石頭還硬。
一、把“孝順”掛在嘴邊,卻從不伸手的“嘴炮型”子女——老話講“說得比唱得好聽,做得比誰都難看”,嘴上的甜抵不過手里的寒
民間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真孝假孝看行動。”有些子女,平時打電話總說“媽你好好保重,缺錢跟我說”,逢年過節買兩箱牛奶就拍視頻發朋友圈,可真等老人病倒了,讓他端杯熱水都嫌麻煩。
鄰居周大爺的兒子就是這樣,老爺子摔斷腿后,兒子天天在電話里喊“爸你受苦了”,卻總以“工作忙”為借口不回家,全靠女兒請假照顧。有回親戚問他咋不回去,他還振振有詞:“我賺錢不也是為了這個家?我姐照顧不是應該的嗎?”
《圍爐夜話》里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可真到了老人臥病時,“心”早就藏在“跡”里了。光靠嘴甜哄人,連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這樣的“孝順”,比不孝順還讓人寒心——畢竟,虛假的溫暖,不如真實的冷淡來得實在。
二、算計老人財產,盼著“早點解脫”的貪心親戚——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盯著錢的眼睛里看不見親情
老輩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在有些貪心的親戚眼里,老人不是“寶”,是“待分的家產”。尤其是老人臥病后,他們跑前跑后看似熱心,實則是盯著老人的存款、房子,甚至暗地里盼著“老人早點走,省得拖累人”。
前陣子聽小區阿姨說,她遠房姑姑臥病在床時,幾個侄子侄女天天來“探望”,實則是旁敲側擊問房產證放哪了。有回姑姑清醒時說“想把房子留給照顧她的小女兒”,侄子當時就翻了臉:“都是親骨肉,憑啥只給她?你這偏心眼的老東西!”
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親情里一旦摻了貪心,就變了味。老人臥病時本就脆弱,那些盯著財產的眼神、說著想分家產的話,就像一把把冷刀子,扎在老人心上。這樣的親戚,就算得了錢財,也遲早會被貪心反噬,落得個眾叛親離。
三、記恨過往恩怨,趁病“報復”的枕邊人——老話講“少年夫妻老來伴,半路夫妻也是伴”,再大的仇也不該趁病下狠手
常聽人說:“夫妻沒有隔夜仇,床頭吵架床尾和。”可有些夫妻,年輕時吵了一輩子,心里攢了太多怨懟,等一方臥病在床,另一方就覺得“報復的機會來了”,不給好臉色,不細心照料,甚至故意說些扎心的話。
樓下的張奶奶和張爺爺就是如此,年輕時因為張爺爺出軌鬧過別扭,張奶奶一直記恨在心。后來張爺爺中風臥病,張奶奶嘴上說“我會照顧他”,卻天天給他吃剩菜剩飯,夜里他疼得哼唧,張奶奶就罵:“活該!年輕時作的孽,現在遭報應了!”
《增廣賢文》里說:“一日夫妻,百世姻緣;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夫妻一場,就算有再多恩怨,到了臥病時也該放下了。趁人病弱時報復,看似解了氣,實則丟了自己的良心。老話還說“善惡終有報”,對枕邊人狠心的人,晚年多半也難有安穩。
人這一輩子,誰能保證自己永遠硬朗?臥病在床時的那點痛,熬熬或許就過去了,可身邊人的狠心,卻能讓人心徹底涼透。其實啊,對老人好點,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畢竟,老話早就說了:“屋檐水,點點滴,點點滴滴無差異。”你今天怎么對老人,將來或許就會被怎么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