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志愿軍戰士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回到故鄉,可等待他的卻是母親一句冰冷的“你走吧,娘養不了你!”是什么讓一位母親對歸來的兒子說出如此決絕的話?
1933年,朱彥夫出生于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1947年,年僅14歲的朱彥夫勇敢地選擇參軍。
雖然母親心中充滿對兒子的擔憂,但看到朱彥夫的決心如此堅定,最終選擇站在他的背后,默默支持他。
參軍后,朱彥夫參與多場戰役,包括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解放上海等關鍵戰役,每一次都英勇奮戰,屢建奇功。朱彥夫的背部和頭部都嵌入彈片,但這些傷痛并沒有削弱他的斗志,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地堅守在戰斗的最前沿。
特別是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朱彥夫孤身一人,勇敢地炸毀三座碉堡,英勇事跡至今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1950年的嚴冬,抗美援朝的戰火燃起,朱彥夫所在的部隊接到參加長津湖戰役的命令,這是一場在朝鮮戰爭史上極為慘烈的戰役。彼時,氣溫驟降至零下40度的極端低溫,戰場上的條件極其惡劣,戰斗卻異常激烈。
在長津湖戰役中,朱彥夫所屬的連隊被賦予堅守250高地的重要任務,面對嚴寒和敵人的猛烈炮火,他們毫不退縮。他與戰友們在冰雪覆蓋的戰場上,與美軍展開連續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戰斗結束后,只有朱彥夫一人幸存下來。
在這場戰斗中,朱彥夫不幸被敵人的炮彈擊中,陷入深深的昏迷。當他從昏迷中蘇醒時,發現自己已經置身于醫院的病房中,更讓他心痛的是,由于傷勢過重,四肢已經被截去,左眼也失去視力。
蘇醒后的朱彥夫,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身心雙重挑戰,深陷于自己成為重度殘疾的絕望深淵,心中無數次涌起輕生的念頭。在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與溫情鼓勵下,朱彥夫漸漸地重新點燃對生活的渴望。
朱彥夫嘗試著戴著假肢站立行走,用并不靈活的殘肢去夾取毛巾擦拭臉龐,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耗費他大量的精力與毅力。為了給予朱彥夫更多的精神支持,醫護人員精心挑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供他閱讀。
1954年,朱彥夫歷經波折,終于重返魂牽夢繞的故鄉,可等待他的并非想象中的溫馨團聚,母親出乎意料的冷漠反應。
朱彥夫深知這些年母親過得極為不易,因此一回到家門口,便懷著激動的心情高聲呼喚:“娘,是我,兒子回來了!”
可朱彥夫期待中的歡迎場景并未出現,母親并未如他所愿,滿臉笑意地出門迎接,反而用一種略顯嚴厲的聲音回應道:“你回榮軍院去吧,娘這里已經養不起你了。”
原來,在朱彥夫失蹤的那些年里,村里人都以為他在朝鮮戰場上英勇捐軀,母親也為此為他立了一個衣冠冢,以此作為對他的紀念。
當母親看到兒子如今這般殘缺的模樣,內心一時之間難以承受,心中滿是對他未來生活的憂慮。因此,盡管內心無比渴望與兒子團聚,她還是狠心地假意說自己無法養活他,希望能以此“逼迫”他回到榮軍院,那里至少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和專業的照顧。
朱彥夫沒有因母親的冷淡而氣餒,明白母親心中的憂慮,為此,朱彥夫下定決心,要讓自己變得獨立,以實際行動來寬慰母親的心。
朱彥夫選擇將自己封閉于小屋之內,日復一日地投入到艱苦的生活自理訓練中,從最初嘗試夾起筷子、平穩端碗,到后來的自主穿衣、蹣跚行走。經過長時間的磨礪與堅持,終于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朱彥夫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向所有人證明:即便身體殘缺,也能憑借堅強的意志,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