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1939年5月1日至5月23日,中國軍隊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棗陽地區(qū)對日軍的作戰(zhàn),史稱隨棗會戰(zhàn)。 1939年5月1日拂曉,駐湖北鐘祥、京山方向的日軍第16、第13師團主力和騎兵第4旅,在飛機、坦克的支援下,自鐘祥向中國軍隊右集團軍之第37、第180師發(fā)起進攻。隨棗會戰(zhàn)由此打響。 此次會戰(zhàn),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筑起防線,浴血奮戰(zhàn)20余日,最終粉碎日軍圍殲企圖,斃傷敵軍1.3萬余人,達到了牽制消耗日軍目的。此戰(zhàn)役不僅彰顯了中國軍人的頑強斗志,更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戰(zhàn)勝利的希望。(引自百度《隨棗會戰(zhàn)》)
網絡圖片:隨州鄉(xiāng)間
1939年的暮春,鄂北的群山在細雨中沉默。隨縣(今隨州)城外的麥田里,老農牛長貴蹲在田埂上,望著遠處公路上蜿蜒的國軍隊伍。這些灰布軍裝的士兵大多面容黝黑,腳步沉重,卻沒有人發(fā)出怨言。他們身后,擔架隊抬著傷員緩緩前行,血跡在泥濘的道路上蜿蜒成暗紅的溪流。
山雨欲來
武漢會戰(zhàn)后,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將目光投向鄂北。隨(縣)棗(陽)地區(qū)宛如一把楔子,深深刺入武漢外圍,威脅著平漢鐵路的安全。1939年4月,日軍秘密調動第3、第13、第16師團及騎兵第4旅團,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隨棗集結。與此同時,中國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正站在襄陽司令部的地圖前,手中的紅藍鉛筆在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劃出密集的防線。
“湯恩伯的第31集團軍務必在棗陽集結。”李宗仁的聲音低沉卻堅定,“他們是我們的鋼刀,要插到日軍側翼。”此時,湯恩伯部正從河南急行軍南下,士兵們背著德制M1924步槍,槍管上凝結著晨露。這支參加過臺兒莊戰(zhàn)役的精銳之師,即將迎來新的考驗。
鐵壁銅墻
5月1日拂曉,日軍的炮彈撕裂了隨縣的天空。塔兒灣陣地上,桂軍第84軍第173師的士兵們蜷縮在“蛤蟆洞”里,聽著頭頂上呼嘯而過的爆炸聲。這些依山而建的隱蔽工事,是他們對抗日軍重炮的唯一屏障。“狗日的又在炸假陣地!”營長黃玖輝啐了口泥土,“等會兒老子要讓他們嘗嘗漢陽造的滋味。”
網絡圖片:中國軍隊集結
日軍第3師團的步兵在炮火掩護下發(fā)起沖鋒,卻在距陣地400米處遭到密集掃射。桂軍士兵從防炮洞中躍出,輕重機槍交叉火力織成死亡之網。陣地上硝煙彌漫,日軍的尸體在麥田里層層疊疊。然而,日軍的攻勢如潮水般不斷涌來。5月4日,日軍施放毒氣,黃綠色的煙霧在山谷中彌漫。士兵們用浸過肥皂水的毛巾捂住口鼻,仍有數百人中毒倒地。
與此同時,湯恩伯的第31集團軍在高城一線與日軍展開拉鋸戰(zhàn)。第13軍軍長張軫站在指揮所里,舉著望遠鏡望著遠處閃爍的火光:“告訴弟兄們,丟了陣地就別回來見我!”他的聲音被爆炸聲淹沒,身邊的參謀人員緊張地記錄著各師的戰(zhàn)報。高城陣地一日之內六次易手,雙方士兵在戰(zhàn)壕里展開白刃戰(zhàn),刺刀的寒光與鮮血交織成殘酷的畫卷。
血肉長城
隨縣縣城淪陷的消息傳來時,牛長貴正在后山躲避空襲。他望著濃煙籠罩的縣城,淚水模糊了雙眼。日軍進城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唐縣鎮(zhèn)國立小學的36名學生在轟炸中遇難,尸體殘缺不全地散落在校園里。然而,民眾并未屈服。新四軍游擊隊在大洪山深處神出鬼沒,切斷日軍補給線;婦女們組成擔架隊,冒著炮火將傷員運往后方醫(yī)院。
在襄河東岸,張自忠將軍的第33集團軍正與日軍第13師團激戰(zhàn)。5月8日深夜,張自忠親率特務營渡河突襲日軍輜重隊。月光下,大刀在日軍營帳間翻飛,輜重車燃起的火光映紅了襄河水。此役殲敵400余人,卻也讓張自忠陷入日軍重圍。突圍時,他身中數彈仍堅持指揮,最終壯烈殉國。消息傳來,整個第五戰(zhàn)區(qū)沉浸在悲痛之中。
絕地反擊
5月中旬,戰(zhàn)局出現轉機。李宗仁抓住日軍補給線拉長的破綻,命令湯恩伯部從桐柏山南下,與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形成合圍。5月14日,唐河前線,國軍士兵們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發(fā)起沖鋒。“弟兄們,為張將軍報仇!”口號聲中,日軍第3師團的防線開始動搖。
網絡圖片:中國軍隊奔赴前線
塔兒灣陣地上,桂軍第519旅旅長梁津望著反攻的信號彈,眼中泛起淚光。這些堅守了七天七夜的士兵,此刻如同猛虎下山。他們踩著日軍的尸體奪回陣地,在戰(zhàn)壕里發(fā)現了日軍遺留的罐頭和家書。“看看這些鬼子的東西,”梁津舉起一封日文信件,“他們也有父母妻兒,可為什么要來我們的土地上殺人?”
血色黎明
5月23日,隨縣縣城的城門在炮火中轟然倒塌。國軍士兵們沖進縣城時,看到的是滿目瘡痍:教堂的十字架歪斜在瓦礫中,街道兩旁的商鋪被洗劫一空,墻壁上到處是用鮮血寫的“中國必勝”。牛長貴帶著村民們抬著糧食和清水趕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拉著士兵的手,顫抖著說:“孩子們,吃口熱乎的吧。”
網絡圖片:隨棗戰(zhàn)場
此役歷時24天,中國軍隊以傷亡2.8萬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1萬余人,繳獲火炮20余門、戰(zhàn)馬74匹。日軍退回鐘祥、應山原駐地,隨棗地區(qū)重新回到中國軍隊手中。戰(zhàn)后,張雪中將軍在塔兒灣為陣亡將士立起“白骨忠魂”公墓,碑文中寫道:“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歷史回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隨縣時,牛長貴正在田里收割稻谷。他放下鐮刀,望著遠處的馬鞍山戰(zhàn)場,那里的紀念碑在陽光下閃爍著莊嚴的光芒。這座由公秉藩師長題寫碑文的豐碑,見證了無數熱血男兒的犧牲。
如今,隨縣萬福店的隨棗會戰(zhàn)紀念館正在籌建中,盡管面臨資料匱乏的困境,但當地民眾始終守護著這段歷史。在洪山鎮(zhèn),村民們自發(fā)為張自忠將軍初葬地立碑,三代人接力守護著這座無名英雄的安息之所。那些在戰(zhàn)火中逝去的生命,終將在后人的記憶中獲得永恒。
鄂西北的群山依舊蒼翠,隨棗公路上的車流川流不息。當夕陽的余暉灑在桐柏山巔,仿佛能聽見當年的槍炮聲穿越時空,訴說著這片土地上曾經發(fā)生的悲壯故事。那些用血肉之軀筑起長城的勇士們,他們的精神如同大洪山的巖石般堅韌,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史冊上。
文字丨龍 山
編輯丨龍 山
圖片丨網 絡
三線記憶
共和國的一段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