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李長需
能上名校卻去上了民辦高校,這算不算“腦子進水了”?
近日,各地投檔分數線陸續公布。據報道,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大灣區大學等新大學本科招生第一年,錄取分數線就比肩985高校。然而,不少高分考生在網絡曬出福耀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被網友抨擊考生和父母都“腦子進水了”,不如上985、211高校,并質疑考生沒有為將來就業等方面考慮。
河南考生小喬就是一例。他今年以高考總分674分的成績被福耀科技大學錄取,但他表示,報考該校是他和家人多方了解后作出的決定,他不會在意網友的看法。
能上名校就上名校,這恐怕是大多數人的“樸素”認知。前幾天,就出現過一些學校、老師因高分學生沒報考清北而破防的案例,或在喜報中“陰陽”學生,或在微信群里破口大罵。在這種語境下,“小喬們”以耀眼的高分去報考民辦大學,被罵“腦子進水”也不奇怪。
小喬的選擇過程極具代表性:最初心儀浙江大學,因幾分之差未能如愿。經過與家人反復權衡,最終被福耀科技大學“6位老師負責一名學生”的師資配置、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免費國際交流機會等特色所吸引。更難得的是,面對網絡質疑,這位年輕人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清醒:“一個大學好不好,任何一個人說了都沒用,得進去看看才知道,自己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這種理性態度,恰恰是對“唯名校論”最有力的反駁。
這場爭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兩種教育價值觀的碰撞。一邊是根深蒂根的“名校情結”,認為985、211標簽才是就業市場的通行證;另一邊則是勇于嘗試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福耀科技大學第一年招生就在多個省份的投檔線超越廈門大學等傳統名校。這以現象本身就說明,當高校真正拿出特色方案時,是能夠獲得優秀學子認可的。
不能不承認,當前社會對教育創新的認知仍顯滯后。不少人僅憑民辦新校的標簽,就武斷判定“前途不明”,卻忽視了教育改革的深層價值。福耀科技大學提出的“終結批量生產模式”“一人一方案”等理念,實際上直指傳統高校同質化培養的痼疾。正如有評論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創新嘗試“會把所有學校拉回更平等的起跑線”,迫使高校用實實在在的教育投入,取代虛無的“名校光環”。
當然,招生火爆也只是一個開始,對于民辦新校來說,真正的挑戰在于將承諾轉化為教育成果。那些吸引小喬們的特色,需要在未來數年時間內接受實踐檢驗。這不僅關乎一所學校的聲譽,更關乎整個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對于這些高校來說,頂著質疑的壓力,用辦學質量來說話,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本質不是制造“標準化產品”,而是為每個獨特的個體提供最適合的成長土壤。當社會將674分上傳統名校視為“理所應當”,卻把選擇創新型高校貶為“腦子進水”時,反映的正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單一化困境。“小喬們”的選擇之所以珍貴,正在于它們掙脫了名校光環的束縛,將選擇權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勇氣源于對自身需求的清晰認知,也來自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沒有最好的大學,只有最合適的大學。
在即將到來的智能化時代,教育創新已成為必然要面對的趨勢。我們應當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不同類型的學校,給探索者以寬容,給選擇者以尊重。當高校競爭回歸到師資力量、培養模式、教育質量等本質要素,而非單純比拼歷史聲譽時,中國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百花齊放。
畢竟,衡量一所大學價值的終極標準,不是它頭頂有多少光環,而是能為學生創造多少可能性。這或是福耀們存在的價值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