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7月25日電(記者鄭可意、紀航、劉銘翔)1942年4月18日,美軍杜立特航空隊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空襲日本。出發前,隊長杜立特與隊員們約定在中國浙江西部的衢州機場著陸再見。這次行動后來被譽為“東京上空30秒”。
然而,返程中因油料告罄等困境,16架戰機未能按計劃抵達。除1架飛機迷航飛往蘇聯,其余15架飛機分別在中國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境內墜毀。3號機領航員查爾斯·奧祖克降落在如今的浙江省江山市張村鄉龍頭店村小南坑自然村,受了傷,在深山中捱過了暴風雨之夜。
時年7歲的村民廖明發,如今已90高齡。他清晰記得,1942年4月19日早晨,棕紅頭發、藍眼睛的奧祖克,被身為保長的父親廖詩原帶著三個兄弟用竹躺椅抬進家來,身上有許多傷口。
“爸爸上山采來草藥為他敷傷。媽媽拿出了攢著給孩子過生日的三個雞蛋,為他下了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廖明發說,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五天后,奧祖克離開了這處深山里的臨時棲身之所,前往重慶與隊友會合。
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小南坑自然村的廖詩原舊宅。新華社發
一個飄著細雨的午后,繞著蜿蜒山路,記者隨廖明發的小兒子廖金榮來到了孤懸深山的小南坑自然村。如今,村中除個別老人留守,大部分房舍已傾頹荒蕪。唯有廖家祖屋——那座曾庇護過奧祖克的老宅,經過修繕,顯得格外醒目。
雨絲斜穿老屋天井,輕輕墜在青苔石板上。站在奧祖克曾躺過的舊床邊,廖金榮感慨萬千。他聽爺爺講述過那段艱難的歲月:在那個“救人”的年代,家家戶戶連大米也很少吃到,多是開山種些玉米、扦些杉木,幾乎別無收入。后來生活好了,但山中水電供應不太穩定,遇到惡劣天氣時,常有安全隱患。
廖金榮在舊宅中向記者介紹當年“杜立特行動”隊員查爾斯·奧祖克的養傷處。新華社記者 劉銘翔 攝
新生活的轉機始于2009年。在浙江省推進下山脫貧、異地搬遷的政策背景下,龍頭店村于那一年開啟了整體搬遷。“早下山,早過好日子!交通、就醫、就業,樣樣都方便了,生活質量和收入都能大幅提高。”廖金榮道出了村民們的心聲。
廖明發一家人從那時起在江山市長臺鎮金檀村選地塊、建新房。2011年,全家遷入新居,過上了安定又舒適的日子。
從小南坑自然村的廖家老宅驅車約一小時,記者來到了廖明發如今在金檀村的住所。這里位于江山市的中心地帶。盛夏時節,公路旁稻浪翻滾,一棟三層半的房屋映入眼簾。正坐在一樓納涼的廖明發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他一直有去長臺鎮趕集的愛好,以前一個月才能好不容易去一次,現在五天去一趟也不費勁。
航拍浙江省江山市長臺鎮金檀村。新華社發
廖明發一家的變化,是下山搬遷巨變的鮮活縮影。金檀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廖廷旺說,村里自2009年起接收來自江山市九個鄉鎮的搬遷居民,目前已遷入居民580戶,戶籍在冊1889人。“從原來的夯土泥房,到現在統一標準建設的住房,共享食堂、運動場一應俱全,大家都說,像一個現代化小區一樣!”
生活環境變了,致富渠道多了。依托便捷的交通、周邊工業園區的就業機會和完善的配套設施,金檀村吸引了大量搬遷居民安居樂業。“騎個電動車,十分鐘就能到廠里上班。”廖廷旺說,村里勞動力主要在附近園區務工,月收入普遍有三四千元。
此外,村里通過資金入股蛋雞養殖、紡織等項目盤活資金、幫助村民增收。廖廷旺說,預計今年年底村集體經濟能達到40萬元。
廖明發在位于金檀村的新房中向記者介紹過往赴美交流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銘翔 攝
今年70歲的村民余永珍同樣在2009年從小南坑自然村搬來這里。2011年開始接觸二胡的她被音樂深深吸引,但由于過去深居山中,能湊在一起聊聊音樂的人并不多。“現在交通太便利了,一得空就能參加樂隊排練,和大伙兒一起玩音樂!”她還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家一樓出租開了家小店,也能補貼家用。
“大家原本來自不同的鄉鎮,我們也因此特別注重做好村民‘融合’這篇文章。”廖廷旺介紹,村里目前定期舉辦集體活動,讓鄰里越來越親、攜手同行。
村民廖廷水自小就知道救援奧祖克的故事。在他看來,無論是八十多年前的廖詩原一家,還是今天村里的鄰里鄉親們,大家有著全人類共通的、最樸素的情感。“熱愛和平,盼望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穿越八十載歲月,這份來自山鄉的淳樸善良已化作互助共富的力量。昔日冒著風險救助落難飛行員的村民后代,如今在山下的家園中正走向更加富足美好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