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俄羅斯一架安-24飛機在遠東地區墜毀,機上人員全部罹難。
墜毀原因已有諸多報道,其中有一點我覺得特別感慨:這架飛機竟有50年的歷史。
人到五十,體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何況飛機?飛50年的飛機,您見過嗎?反正我沒見過。普通飛機服役20年就算老齡機,而這架卻飛了50年。
一方面,這確實說明俄羅斯的飛機質量過硬;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俄羅斯當下的窘境,50年的老飛機竟無新機可替。難道買不起新飛機?
圖為安-24飛機失事現場
按原圖紙再生產一架安-24不行嗎?還真不行。今天的俄羅斯民航工業,早已今非昔比。
當年蘇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圖系列、安系列等各式飛機實力雄厚,基礎深厚。
然而蘇聯解體后,技術人才流失,市場喪失,原有的協同機制和精神也不復存在。
底子再厚,也經不起折騰;吃老本終究難以為繼。即便把當年的圖紙原封不動拿出來,現在也造不出同樣的飛機。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前進并非必然。回望當年蘇聯之強盛,再看今日之困境,人才與機制的流失,正是俄羅斯必須直面的難題。
那么,整個這一變化,這么多年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就是現代化不夠、市場化不夠、電氣化不夠,所有的短板都暴露了。
說一個飛機工業要發展起來,航空也好,航天也罷,它需要大的市場、需要大的投入,大投入才有大產出,要不然這事根本做不了。
俄羅斯哪有能力做這些?或者說它的重點都不在這方面。
因此,即便現在俄羅斯能造能跑的一些飛機,也是在關鍵核心技術上高度依賴過來。
比如說,現在能出口的一些飛機,型號不說了,發動機要用法國的,航電系統也用西方的。如今面臨西方的制裁,怎么辦?沒有辦法。因為俄羅斯自己的發動機到現在整體質量還是不夠。
有人講說咱們要進口俄羅斯發動機,這次坐大飛機,省省吧,他自己都解決不了問題,這辦不了。制裁對俄羅斯影響非常之大。
過去的俄羅斯是“自己不造我也買”。在俄烏開戰之前,波音、空客占了俄羅斯飛機市場的70%,七成都被別人占了。
自己的市場都被占成那樣,你還說寄希望于俄羅斯的航空,那也不現實。
俄烏開戰以后,他們受到制裁,俄羅斯提出要在2030年以后讓國產飛機占到80%,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從設計能力、制造能力、資金能力,到航電技術,所有這些俄羅斯現在都不足。
但我不是要給俄羅斯抹黑,說它哪哪都不行。俄羅斯有它自己強悍的地方,包括它的基礎底子,包括在發動機方面這些基礎,都還有不錯的、值得學習的地方。
但是,它和空客也好、波音也好,和西方在民航工業方面的差距拉得非常大,不是一點半點。
2030年航空市場國產率要讓本國飛機占到80%?做夢都做不到,對他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
這就說明,一個國家工業體系的發展,真的需要幾十年如一日地不斷更新。
首先,從體制上來說,能夠集中精力辦大事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當年的蘇聯就是一個例證。
但是,集中精力辦大事也可能造成浪費,還可能過度計劃、過度指令,導致市場不足。
像飛機這種大工業,或者包括芯片,不可能完全靠政府投錢,一定要市場化發展,掙錢,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俄羅斯在這塊市場化方面也是欠缺的。
第三點,俄羅斯的工業要發展,離不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如今全世界是一個整體的供應鏈,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什么都自個兒造”,這就需要國際國內打通,保持良好關系。
可俄羅斯現在正受制裁,怎么發展?這說明一個國家在被制裁、被孤立的情況下,想要長足進展也是很難的。
別的且不說,俄羅斯的飛機現在就很難在西方國家拿到適航證,人家不給你,憑什么給你?你能想象歐盟、美國給俄羅斯適航證嗎?
這就是俄羅斯飛機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俄羅斯面臨的這些問題,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鑒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