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絲滑的港式奶茶邂逅醇厚的青島啤酒,當香酥的澳門葡撻遇上獨特的嶗山大饅頭,一場跨越山海的美食文化對話在第35屆青島國際啤酒節嶗山分會場拉開帷幕。
55個展位、200余種特色產品構筑起一條生動的“舌尖青港澳走廊”,這場由青島市港澳辦等機構聯合港澳商協會共同打造的文化美食盛宴,書寫著青港澳三地“以食為媒、以文會友”的城際友好交流新篇章。
從飽眼福到飽口福
從“真地道”到“真體驗”
不需要港澳通行證,也能嘗到正宗的港澳味道。本次嘉年華的產品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港澳參展商帶來的地道美食和文創產品;二是在內地生產、銷售的港澳美食及文創產品;三是青島本地特色美食。說到正宗,這場嘉年華的“地道性”基因從參展商名錄便可見一斑——39家參展企業中多數為港澳本土企業,包括香港老字號“美心月餅”、澳門手信代表“十月初五”等這些公眾認可度比較高的品牌。
愈是細節,愈顯獨特。港式茶點的精致、港式臘味的熏香、珍珠奶茶的絲滑、葡式蛋撻的香甜,每一次吆喝叫賣和現場制作都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盛宴。
同時,展品遴選采用“三重認證”機制——必須符合港澳行業協會認證、內地市場監管認證及消費者口碑認證,真正確保每塊港式臘味、每盒澳門曲奇都帶著原汁原味的“港澳DNA”。它們不僅是商品,更是濃縮的港澳市井文化。
這些美食錯落有致的布局在活動現場的“港澳美食文化長廊”,引領游客完成從味覺到記憶的“雙重地道”體驗。
從啤酒節到嘉年華
從“路不遠”到“心相近”
“喝完啤酒品奶茶,看完演出逛市集”的“一站式體驗”,讓本次美食文創嘉年華成為啤酒節游客們的“意外之喜”。嘉年華選址的便捷性,體現了本次活動“節慶共生”的巧思——展區與啤酒節主舞臺的距離僅百米,同時也與啤酒花園形成“美食+美酒”的消費閉環。
這種設計不僅為啤酒節嶗山會場注入了充滿港澳風情的文化美食活力,也為嘉年華拓展了更廣泛的受眾與品牌影響力,讓游客與食客們獲得更豐富節慶體驗的同時,也讓青島這座“中國啤酒之都”的形象更加可親可愛。
物理空間設計上的便捷,也帶來了服務維度的拓展:所有展位統一接入移動支付系統,港澳商家特別開通微信香港錢包支付;現場設置的“冷鏈物流服務站”,為需要保鮮的燒臘、海鮮等提供即時冷鏈打包服務;每隔幾個攤位就會配備一個冰柜,在炎熱的暑期更保障了一份美食的清涼。這種拓展讓整個嘉年華的設計更人性化,原汁原味還原地道的同時,更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從單向度到雙奔赴
從“國際范”到“新風情”
港澳清涼鋪,手打檸檬茶;風味香燒臘,人參啤酒鴨。“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港澳美食與青島本地美食交相輝映,處處有精彩,處處有鮮香。品鑒美食,欣賞文創,這種整條街道都是美食與文創的沉浸式體驗正是嘉年華“互動性”設計的縮影。
這里不僅有琳瑯滿目的商品,還可以聽到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這份故事與記憶所傳遞的溫度,也將單向展示轉化為了雙向對話。
而一些更具深度的互動,也在文化層面悄然發生著。不論是濠江蜜餞還是港味肉干,它們都不僅帶來了一種味道,更帶來了厚重歷史與文化沉淀;不論是編織草帽還是港風首飾,它們都不僅成就了一種藝術,更成就了審美傳統與技藝傳承。讓啤酒節的國際范與獨特的港澳風情發生化學反應,而不是僅僅進行活動之間的單調疊加,才是本次青港澳美食文創嘉年華真正的意義所在。
夜幕降臨,啤酒節嶗山會場燈光漸次亮起,港澳展區的彩色燈帶與青島啤酒的燈光幕墻交相輝映。這場持續至7月27日的青港澳美食文創嘉年華,既是經貿合作的“輕騎兵”,也是文化交融的“彩虹橋”。
當主舞臺上的歌聲婉轉悠揚聲聲入耳,當手信與文創被游客互相傳閱裝進提包……最好的文化交流,就是這些最接地氣的片段與最平凡的人間煙火。我們看見,青港澳三地正用美食與文創的溫度,丈量著文化的腳步,成就著交流的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