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人民網呼和浩特7月25日電 (記者 寇雅楠)院前急救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衛生健康委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創新構建“四級聯動、數智賦能”的現代化院前急救體系,實現了城區平均急救反應時間從26分鐘到10分鐘的質的飛躍。
體系重構,織就全域覆蓋的生命守護網。呼和浩特市通過“強首府”工程實施急救資源戰略性重組,構建起1個急救指揮中心、1個緊急醫學救援基地、5個旗縣急救分中心、56個網絡醫院急救站的多級網絡架構。4600余萬元的專項投入使急救站點數量實現翻番,急救站由原來23個增加至56個,急救車輛配置達到每3萬人1.44臺的領先水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納入急救網絡,創新性地將三級體系拓展為市、旗縣、鄉鎮、村四級體系,使偏遠地區急救響應時間縮短40%以上。
同時,呼和浩特市打造的“120+96720”雙平臺運行模式,實現急救與非急救服務的精準分流。數據顯示,非急救轉運平臺開通后,危重癥患者急救資源占用率下降14.3%,有效解決了“急救不急”的資源錯配問題。這種分類管理模式為全國院前急救服務標準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此外,依托縣域醫共體建設,呼和浩特市充分發揮旗縣急救分中心功能,在旗縣鄉鎮衛生院增設急救站或聯合急救站,將村衛生室納入120急救網絡,通過急救分中心調度基層家庭簽約醫生,使基層、偏遠地區急救患者得到第一時間救治。
機制創新,構建高效協同的運行體系。呼和浩特市衛健委建立以《呼和浩特120院前醫療急救質量控制考核細則》為核心的星級評定制度,設置響應時效、設備完好率、患者滿意度等28項量化指標。實施動態管理的“五星評定”制度以來,各急救站平均出車時間縮短31%,急救文書合格率從84%提升至100%。
四個包聯小組通過“定期駐點+遠程督導”方式,實現全市56個急救站點的同質化管理。2024年質量評估顯示,基層急救人員技能考核合格率、急救設備使用規范率均達到100%。
此外,與交管部門共建“生命綠色通道”智能調度系統,在早晚高峰時段實現救護車優先通行。數據顯示,該系統使城區主干道救護車通行時間大大縮短,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贏得寶貴搶救時間。
數字賦能,科技重塑急救生態。據了解,新一代指揮調度平臺集成GIS定位、智能分診、醫學指導等模塊,實現“呼救即定位”的快速響應。技術升級后,調度準確率提升至99.96%,重復調派率降至0.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64輛5G救護車構建的移動ICU網絡,可實現12導聯心電圖、超聲影像的實時回傳。臨床數據表明,急性心梗患者從接診到球囊擴張時間(D2B)最快縮短至60分鐘,遠低于國際90分鐘標準。
探索DeepSeek模型在急救指揮調度工作中的應用,不斷提高智能化調度水平,提高調度效率。依托三級公立綜合醫院建設心電圖智能診斷平臺,創新發展心電檢查和遠程診斷醫療服務模式,進一步提高基層急救站(點)的診斷準確性和效率,為急救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區域協同,打造應急救援共同體。呼包鄂烏四地120醫療急救指揮中心共同簽署了《呼包鄂烏院前急救一體化建設合作協議書》,依托四市醫療急救指揮調度平臺,實現院前醫療急救跨區域轉運互認互援,建立“綠色通道”轉診機制,提升緊急救援工作質效。
與天津市急救中心、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120醫療急救指揮中心、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隊及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隊聯合開展突發事件院前急救應急演練,通過跨區域、多部門的聯合應急演練,有效提升院前急救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協同配合水平,形成“信息共享、資源共用、優勢互補”的區域化應急救援格局。
法治保障,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呼和浩特市多部門聯合修訂《呼和浩特市救護車配置使用規范》,將符合條件的236臺120網絡外救護車納入統一調度平臺,實行分類管理、統一標識編號,嚴把準入關。同時,《呼和浩特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已列入2025年立法計劃。
從“跟跑”到“領跑”,呼和浩特市用系統思維破解院前急救發展難題,探索出一條資源受限地區建設高效急救體系的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