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喊話要與中國談判,卻突然開出施壓俄羅斯和伊朗、擴大進口三大條件。在中方尚未確認特朗普訪華行程之際,美國哪來的底氣對中國開條件?
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突然高調宣稱,美國打算于近期與中國展開雙邊貿易談判,以解決諸多棘手問題。
【美財長對華開出三大條件】
而貝森特話鋒一轉,表示談判議程還可能包括一些敏感議題,比如中方采購俄羅斯、伊朗石油的問題,以及關于中國進行重大經濟轉型的討論。
細究貝森特提出的三個談判議題,不難發現美國對華的深層次意圖。
首先在俄烏問題方面,美方顯然期望中國對俄羅斯施加更多壓力,以推動沖突盡快終結。這種期待本身就充滿諷刺,美國一邊對俄羅斯實施史上最嚴厲制裁,一邊卻又寄望于中國充當"調解人"。
而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始終未變:秉持客觀公正之態,倡導以對話協商的方式,從政治層面解決爭端。中國并非沖突的涉事方,絕無可能依照美國的意愿去選邊站隊。
其次,伊核問題則成為美方開出的第二個價碼。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在先,如今卻要求中國配合其對伊朗施壓,這種邏輯實在令人費解。
【美方妄圖促使中國對伊朗施壓】
中國與伊朗的正常經貿合作,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義務,美國無權干涉。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立場清晰而堅定:支持維護伊核協議,反對單邊制裁,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
最后,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美方提出的第三個要求:擴大對美進口以"平衡貿易"。這種說辭看似合理,實則暗藏陷阱。中美貿易結構是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的自然結果。同時也是美國長期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的必然產物。
中國近年來持續擴大進口,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了廣闊市場,但這種開放必須基于平等互利原則,而非屈從外部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財長對中國提條件的時機頗為微妙。彭博社此前報道,特朗普政府近半年來,罕見地降低了對華批評調門,轉而聚焦雙邊采購協議。這也是為了盡快和中方見一面。
【特朗普希望盡快與中方會面】
這種表面"溫和"背后,是美國經濟面臨的現實困境:通脹壓力居高不下,債務危機陰云籠罩,企業界對持續貿易戰的忍耐已達極限。
而美國談判策略的轉變,也反映了其對華遏制的戰略困境。一方面,美國無法承受與中國完全"脫鉤"的經濟代價;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放棄對華施壓的既定路線。于是便出現了這種既要談判,又要開價的矛盾姿態。
中方多次表示,中美經貿關系本質上是互利共贏,合作才是唯一正確選擇。中國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樂于與美方開展建設性對話。然而,中國堅決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霸凌與訛詐行徑。
【中方有意改善中美關系】
在能源合作領域,中國與俄羅斯、伊朗的正當經貿往來,不會因美國施壓而改變。作為主權國家,中國有權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國際義務,自主決定對外合作對象和方式。
美國試圖通過施壓切斷,中國與俄伊的正常能源合作,既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也不符合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就經濟轉型而言,中國正在按照既定藍圖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進程基于國內發展需要和人民福祉,而非外部壓力。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堅如磐石,不可動搖。然而,開放的方向與節奏,皆由中國自主把控,不容他人置喙。
分析指出,美方此次談判要價的深層目的,是想通過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標。無論是要求中國疏遠俄伊,還是施壓中國經濟轉型,都服務于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戰略企圖。這種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的行徑,必然難以取得成效。
【中方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本應加強合作,共克時艱。但美國若繼續抱著零和思維,企圖通過施壓獲取單方面利益,只會使談判陷入僵局。
中國始終認為,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系,符合兩國民眾根本利益。但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任何企圖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徑,都必將遭到堅決反制。
展望未來,中美經貿關系何去何從,關鍵在于美國能否摒棄冷戰思維,真正接受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合作共贏的相處之道。如果美方繼續執迷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僅會損害兩國企業和消費者利益,也將給全球經濟復蘇蒙上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