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戰役勝利后,華東野戰軍改編成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最高軍政干部,還是之前的陳粟二人。故此,這支部隊又被稱之為陳粟大軍。
新成立的第三野戰軍共下轄四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王建安(任職第七兵團司令) 。陳士榘(任職第八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任職第九兵團司令員)。葉飛(任職第十兵團司令員)。
以上四位將軍,憑借著出色的戰術指揮能力,在1949年全軍改編的時候,都成為第三野戰軍的兵團司令。
然而,在名將輩出的第三野戰軍,從不缺乏指揮型的名將,除了這四位兵團司令員外,還有四位名將,不管是能力,還是戰績,都有資格成為兵團司令。
第一位就是山東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猛將許世友。他的戰術指揮能力,不僅得到了陳粟二人的認可,就連毛主席對許世友將軍都非常欣賞,稱贊他在膠東打紅半邊天。
許世友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戰場上的一面旗幟,曾領導山東地區的解放戰爭,指揮第七縱隊,第13縱隊,第九縱隊,在山東境內作戰,消滅大批敵軍有生力量,為促進山東地區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此可見,在1949年之前,許世友就指揮過三個縱隊作戰,任職山東兵團司令員。從這也能說明,許世友將軍是有這個能力,指揮一個兵團作戰的,同時他的資格也夠。
假如在1949年全軍改編時,許世友沒有留守山東,憑借他的資歷,以及戰績,威望,肯定能夠當選第三野戰軍的兵團司令員。
第二位陶勇將軍,他是華野三虎之一,是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同志在解放戰爭時期,十分仰仗的軍事將領。同時,由他領導的第四縱隊是華東野戰軍的尖刀縱隊。如果說華東野戰軍是一把利劍,陳粟二人是持劍之人。那么,陶勇的第四縱隊就如同是這把寶劍的尖刀。
可見,在解放戰爭時期,陶勇絕對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戰將,也是消滅反動派軍事集團的骨干力量,他在戰場上,敢于拼搏,不懼犧牲的精神,讓他贏得拼命三郎的稱號。
雖然,在解放戰爭時期,陶勇沒有像許世友將軍那樣,成為某個兵團的司令員。但他的戰術指揮能力,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認可,將他比喻為粟裕手中的鐵拳。
要知道,在第三野戰軍還沒有成立的時候,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與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都是任職華東野戰軍的縱隊司令,而他們二人卻沒有成為華野三虎之一。
第三位王必成將軍,他也是華野三虎之一,是一位以善打硬仗惡仗著稱的虎將。因此,大家都稱他為王老虎。
從這也能看得出,王必成將軍是屬于硬漢型的將軍,而他的戰術能力,同樣很硬漢。率領的華野第六縱隊,能吃苦能耐勞,也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作戰,是一支強悍之軍。
想必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發生在華東戰場上的幾場惡仗,如孟良崮戰役,碾莊戰役,都是這位王老虎率領第六縱隊充當先鋒,突破敵人的防御陣地,為殲滅強敵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四位張愛萍,他是一位綜合型的名將,在軍政領域取得的成就都很大。
可能在解放戰爭時期,張愛萍經歷的戰役少,但他的戰術指揮能力,得到了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同志的認可。從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向毛主席推薦張愛萍同志解放浙江沿海。
這樣一來,張愛萍將軍也成為我軍戰爭史上第一位指揮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開國名將。
在解放戰爭時期,張愛萍之所以錯過兵團司令的職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解放戰爭初期,他身負重傷,到蘇聯治病,從而錯過解放戰爭,直到三大戰役結束后才回國的。
假如張愛萍將軍歷經了全程的解放戰爭。在華東野戰軍改編成第三野戰軍的時候,他肯定能夠當選兵團司令,成為三野的四大兵團司令員之一。畢竟在解放戰爭初期,他的職位和粟裕一樣,是華中軍區的副司令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