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三下鄉”號召,助力鄉村振興,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藝脈新農·眉韻童夢”鄉村振興實踐隊,在郭玉瓊、張云帆、郭賢娜三位老師的指導下,于2025年6月28日至7月3日赴泉州市南安市眉山鄉開展了為期六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調研與行動,探索“黨建引領、校地共建、產學研創融合”的鄉村發展新模式,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眉山鄉,坐落于安溪茶學院的西北部,依偎在青 山綠水間,是一片浸潤著茶香與果香的靜謐土地。在群山掩映的云霧深處,孕育出醇厚的鐵觀音,生長著掛滿枝頭的百香果,山野間滿是自然的饋贈。作為有著淳樸民風的僑鄉,眉山鄉既延續著傳統農耕的踏實,也懷揣著借文旅融合煥發新活力的期盼,正等待著用特色物產與鄉土風情,書寫鄉村振興的新故事。
茶園調研:科技賦能,守護生態茶香
抵達眉山鄉后,實踐隊首先深入皇旗尖生態茶園。茶園負責人黃寶貴熱情接待了隊員們,詳細介紹了眉山鄉的產業布局和皇旗尖生態茶園的基本情況,并帶領大家實地考察。
眉山鄉地形獨特,交通便利,茶葉和茶油是兩大支柱產業,還有百香果等豐富的農產品。皇旗尖生態茶園所處之地海拔適宜,四百米以上的高度形成的云霧層為茶葉生長創造了絕佳條件。
在農業現代化的浪潮中,茶園積極引入科技設備。在茶園設立人工增雨煙爐作業點,優化增雨措施。在病蟲害防治上,茶園安裝了紅黃黏蟲板和茶小綠葉蟬行為干擾燈等,利用物理手段防治蟲害,減少農藥使用,保障茶葉品質。
經調研,實踐隊建議茶園制作中國茶葉分布圖與福建茶葉分布圖,通過可視化呈現六大茶類的地理分布規律,為游客提供茶文化脈絡的直觀認知路徑,同時增強茶園作為生態農業與文旅融合示范點的教育屬性。
文創探索:茶香藥韻,創意點亮產業
眉山鄉不僅有深厚的鐵觀音茶文化底蘊,還有中藥材種植傳統,然而二者此前尚未實現產業聯動。實踐隊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遇,以“四季養生”為理念,將鐵觀音茶葉與四季中藥材巧妙融合,制作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主題香囊。
春款香囊融入當歸、玫瑰花,能疏肝解郁;夏款搭配金銀花、薄荷,可清熱解暑;秋款加入茯苓、山藥,能健脾潤燥;冬款選用桂圓肉、酸棗仁,可安神驅寒。每枚香囊還內置5克鐵觀音干茶,不僅中和藥香,更憑借茶多酚增強抗氧化性。
制作當日,隊員們分工明確。藥材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精準稱量、科學配比;設計組融入眉山鄉的竹、銀杏等文化符號與四季元素,選用緞面、棉麻材質并搭配傳統裝飾;制作組精心完成裝袋、封口工序,確保尺寸統一。最終,一批四季茶中藥香囊誕生。這些香囊不僅傳承了傳統手工藝,更探索出“文化+健康+產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增強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也為當地產業發展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IP打造:故事賦能,創意驅動發展
了解到高田村百香果因缺乏獨特標識,市場認知度受限,實踐隊深入挖掘當地種植文化,為百香果設計了專屬IP形象,為其賦予老茶農偶然發現并悉心培育出優質百香果苗的溫暖故事。IP形象以圓滾滾的黃色果實為造型,頭頂棕色草帽,凸顯了原生態特質。
實踐隊還積極推動表情包和百香果禮盒包裝落地。同時,引入三維建模技術設計包裝盒,優化包裝結構與視覺效果,為農產品包裝增添科技感,助力鄉村特色農產品品牌化。將創意與農產品相結合,讓專屬IP形象帶著果農的初心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電商助農:搭建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眉山鄉擁有豐富的茶產業和特色農產品資源,但傳統銷售模式制約了產業發展。實踐隊發揮新媒體青年優勢,通過電商助農、文創賦能等方式,助力當地特色產業轉型,推動鄉村振興。
實踐隊為當地個體農戶搭建電商銷售平臺,從網店創建到農產品上架提供全程指導。通過理 論講解、案例分析和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為茶園負責人及員工系統培訓了網店運營、客戶服務、數據分析等電商技能,幫助當地農民了解商品上架的基本流程,推動了當地農產品的網絡宣傳,拓展了市場銷售渠道。
通過實踐活動,隊員們將課堂所學的新媒體運營、電商管理等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索形成了“電商助農+文創賦能”模式,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學子助力“三農”發展的責任擔當。
茶飲創新:傳統煥新,開拓年輕市場
為推動傳統茶葉年輕化,實踐隊在安溪茶學院茶學系林東藝老師的指導下,研發新式茶飲。經過反復調整茶湯、鮮奶和果汁的配比,最終推出4款新式茶飲調配方案。其中,紅釉奶霜輕乳茶和云乳青香分別以眉山鄉盛產的紅茶和濃香型鐵觀音為基底制作奶茶;百鳳青茶沁和桃氣青野則以清香型鐵觀音為基底,與不同果汁融合制成果茶。
在產品制作環節,隊員們嚴格按照量化配方操作,精確記錄各項參數。為了解消費偏好,實踐隊組織新式茶飲品鑒會及成果匯報會,面向學校師生和當地領導展示品鑒,并通過面對面訪談收集反饋建議。結果顯示,具有地方特色的百鳳青茶沁最受歡迎。四款新式茶飲的成功研發,讓傳統優質農產品走向年輕消費群體,完善了農產品生產鏈,提升了其產業價值,實現了校地合作的互利共贏。
紅色傳承:銘記歷史,砥礪奮進前行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實踐隊前往眉山鄉紅色文化基地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在苦湖突圍戰紀念碑下,講解員講述了戰役的歷史背景、戰斗過程及戰略意義。走進展陳館,隊員們看著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深切體會到革命先輩的偉大犧牲,強化了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皇旗尖生態茶園負責人為團隊講授專題黨課,系統闡述了黨的發展歷程和重大成就。課后,實踐隊開展了南湖紅船拼裝、“重走長征路”、團隊書法創作等紅色主題團建活動。而后,隊員們在黎明前集結,穿越黑暗前往山頂看日出,迎接希望的曙光,切身感悟長征精神,激勵隊員們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
此次“三下鄉”活動,實現了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實踐隊用青春智慧為眉山鄉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鍛煉了自身能力,增強了服務基層、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隊員們將帶著這份寶貴經歷,繼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書寫更加絢麗的青春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