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績放榜,考生和家長對此期待已久,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令家長們苦不堪言的騷擾電話和短信。據南都報道,每年中考升學季,類似的信息“轟炸”都會如期而至。不少家長反映,自從孩子進入初三備考階段,各種培訓機構和學校的推銷電話、短信就絡繹不絕,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南都就此做了深入的調查,結果顯示,導致學生個人信息泄露的環節很多,要堵住漏洞并不容易。
理論上說,只要不主動留下個人信息,后續的麻煩就會少很多,但要完全做到保護好個人信息幾乎不可能。比如,在中考這樣的特殊時間段,學生和家長經常要和各類教育機構打交道。南都報道提到,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填好中考志愿,經常會參加教育機構發布的在線問卷,過程中往往都需要填寫個人姓名、電話、孩子分數等重要信息。另外,機構線下收集個人信息往往也很奏效,在今年中考蹲點報道期間,記者就發現在考點外有地推人員趁機推廣,用免費的鮮花、文具、扇子吸引家長,而條件往往是留下個人信息。
概而論之,家長想要“薅羊毛”,往往就要面臨泄露個人信息的風險。可能有人會認為,是家長不注意保護才導致個人信息泄露。這種邏輯鏈條看似說得過去,但要知道,上面提到的各種互動交流都很正常,很多機構開始的時候都是做正經生意,家長也不會想太多,當然更不會允諾個人信息可被濫用。然而,現實卻是,機構以看似正當的名義來過度使用個人信息,甚至還可能轉賣——如今,社交媒體上公開販賣信息的帖文隨處可見,二道販子換著花樣兜售個人信息,手法極為純熟。所以,不能將板子打在那些貪小便宜的家長身上,這背后有一個成熟且復雜的產業鏈。
漏洞還可能存在于其他環節。比如,有家長就認為,學校使用了不少學習和班級管理App、小程序,在注冊時需要填寫孩子的相關信息。日前,相關部門就發出提醒,個別學校新生注冊登記環節采集學生個人、家庭信息,但未同時落實必要的個人信息保護措施,導致部分學生、家長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公開。可見,教育領域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很嚴重也很普遍,機構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掌握學生或家長的個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自我保護固然重要,也要結合社會治理,才能解決問題。
如何治理這種亂象?方向大致有二,一是堅決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不像暴力或財產傷害那么直接,導致過去重視不夠。近年來打擊力度有所加強,這是一個好的趨勢。接下來治理需要常態化,不僅要辦理大案要案,也要重視發生在身邊的違法犯罪,這樣才能形成震懾。
另外就是需要一種便捷且有效的方式去反饋問題。有家長建議,監管部門可以聯合通信部門,開通針對教育類騷擾信息的快速舉報通道。這其實不僅是家長的愿望,也幾乎是所有人所有領域一直期待的。既然教育領域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相對嚴重,能否在反饋機制建設方面先行一步?有關部門不妨做一些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