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新聞7月8日訊(通訊員盧霖濤 李佳晴 劉雨萱)2025年7月上旬,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紅色耀中原——二七精神尋訪實踐團”走進鄭州市二七紀念堂,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紅色教育實踐活動。6名青年學子通過沉浸式學習、深度訪談與創意傳播,解碼“二七精神”的時代密碼,讓百年前的革命火種在青春話語中煥發新光。
作為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重要紀念場所,二七紀念堂承載著“堅定信念、團結奮斗、不怕犧牲、勇于擔當”的精神遺產。實踐團首站來到紀念館展廳,在泛黃的史料照片與銹跡斑斑的罷工工具前,隊員們循著歷史脈絡,系統梳理1923年那場震撼全國的工人運動:從勞資矛盾激化到總工會成立,從全路大罷工到血灑江岸,一個個細節拼湊出早期工人階級的覺醒之路。“看著墻上烈士們平均28歲的年齡,突然明白什么是‘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2024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盧霖濤在筆記中寫道。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二七紀念堂展廳,學習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歷史
為挖掘精神傳承的當代故事,隊員們專訪了紀念堂從事講解工作20余年的張師傅與83歲老黨員王爺爺。張師傅回憶,曾有祖孫三代專程從武漢來參觀,祖父撫摸著罷工烈士名錄哽咽:“當年我父親就是在這里舉過旗的。”王爺爺則結合自身參與城市建設的經歷說:“二七精神不是陳列館里的老物件,現在修地鐵、建新區,靠的還是這種抱團干、拼命闖的勁頭。”這些鮮活案例,讓隊員們提煉出“堅守初心的信仰力、攻堅克難的執行力、團結協作的凝聚力”的新時代內涵。
聚焦青年話語傳播,實踐團策劃“青年說二七”微團課創作。隊員們以“如果烈士穿越到今天”為創意切入點,將罷工歷史與當代青年的學業、就業挑戰相結合,錄制短視頻。“當年工人為尊嚴抗爭,今天我們為夢想奮斗,本質上都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2024級法學專業李佳晴在鏡頭前講述。
▲圖為實踐隊員在紀念堂開展志愿講解服務 盧心萌攝
此外,隊員們還化身紅色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述“工人領袖林祥謙寧死不屈”、“施洋律師為正義吶喊”等故事。志愿服務中,他們設計出“革命知識問答”互動環節,讓小朋友在游戲中了解歷史,不少家長反饋:“這種年輕態的講解,孩子聽得進去、記得住。”
指導教師李明明表示,團隊提前制定安全預案并全員投保,“希望通過‘學、訪、創、踐’四維實踐,讓青年學子既做紅色基因的接收者,更做創新傳播的轉化者。”
▲圖為實踐團隊員在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前合影 張新月攝
據悉,此次實踐是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紅色耀中原”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學子們用鏡頭記錄歷史、用行動傳承精神,讓二七精神在青春實踐中完成從歷史記憶到現實動力的轉化,為傳承紅色基因注入青春活力。
撰文 | 盧心萌
圖片 |周桐宇、劉雨萱、張新月
一審 | 李佳晴
二審 | 盧霖濤
三審 | 李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