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明???賈笑冰
紅山文化的標志性文物玉豬龍。 上海博物館供圖
上海博物館的“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展”在暑期備受關注。展覽以紅山文化最具標志性文化符號——玉龍為主線,匯集了遼寧、內蒙古、河北三省區的考古新發現,搭建起紅山文化的形成(龍興遼河)、發展(龍行紅山)和影響(龍衍九州)的完整圖景,是紅山文化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紅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續發展至距今4800年前后,遺址廣泛分布在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河北省北部區域,分布范圍近30萬平方公里。展覽意在通過典型文物和重要考古發現詮釋紅山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要脈絡。
連續性與創新性是紅山文化發展的特征。雖然平底筒形罐是紅山文化最典型的陶器,但玉器的發展和彩陶的出現顯示了紅山文化創新的活力。玉器的種類和數量不斷豐富,最終發展成更具社會功能的禮器;彩陶是紅山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質載體,是紅山文化開放創新的體現。
以祭祀禮儀活動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是古國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礎。至遲在紅山文化中期偏晚階段開始,公共的祭祀禮儀活動中心開始營建和使用,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就是其中等級規模最高的祭祀禮儀活動中心。考古發現的有關祭祀活動遺跡表明,紅山文化時期已初步形成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神的體系;堆積特征不同的祭祀坑則表明可能已經出現了更為復雜的祭祀對象的分類體系。這一脈絡通過數字化展陳得到加強。
高等級成員之間在使用玉器的質地、大小等方面的差異則顯示與文獻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相似的等級秩序已經出現。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遼寧阜新胡頭溝遺址共同勾勒出一個半徑約150公里的統一社會的簡單樣貌,新發現的內蒙古敖漢元寶山遺址的結構布局、隨葬品規范與此相似,是紅山文化等級秩序中的重要一環,為紅山文化廣域空間內禮制規范的存在增加了新的證據。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祭祀禮儀中心的繁榮不再。是過于關注祭祀活動而帶來的衰敗,還是面臨自然社會環境變化做出的主動選擇?河北宣化鄭家溝遺址的新發現為解答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線索。鄭家溝遺址的發現證實了考古學家蘇秉琦“古文化上的遼西區”的范圍,相關證據表明鄭家溝遺址的人群可能是紅山文化末期向南發展的一支。將鄭家溝遺址的考古發現充實到展覽中,完善了紅山文化末期逐漸匯入中原、從多元到一體的發展脈絡,為“重建中國史前史”創造了新契機。
此次展覽集中展示的玉龍是紅山文化中造型相對復雜、分布范圍廣且較為規范的一類器物,也是紅山文化最為人熟知的文化符號。但從考古發掘出土情況看,玉龍并非紅山文化中等級最高的玉器。從造型上看,玉龍屬于復合型的仿生類玉器,是紅山文化復雜玉禮制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民眾接納和認同紅山社會等級秩序的物質表征。
紅山文化的眾多考古發現,為我們從制度和精神領域探討紅山文化乃至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展”為觀眾從文明的視角重新理解紅山文化提供了可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6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