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曉
在炎炎夏日的暑假時光里,泰安萬官路學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傳承實踐活動,將大汶口文化這顆璀璨的文明明珠,巧妙地融入到學生的暑期生活之中。學校精心設計的“小小講解員”項目,讓學生們在博物館講解中加深對大汶口文化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志愿講解服務,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洗禮,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悟文明的魅力,在體驗中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三厘米的距離:觸摸文明的溫度
七月的大汶口博物館里,11歲的王啟澤正踮腳調整展柜前的講解牌,陽光透過玻璃門落在她胸前的紅領巾上,與展柜里距今6000年的白陶鬶交相輝映。用童聲為往來游客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汶口文化的時空之門。
“大家看這個帶角的'怪壺',肚子圓圓的能裝酒,三個腳站得穩穩的!”在新石器時代展區,三年級五班學生呂若曦半蹲身子,讓自己的視線與展柜里的白陶鬶保持水平。為了講清它的相關知識,她已經自學了好幾天,還在家用黏土做了個迷你仿制品。
五千年的問答:童聲里的文明解碼
"為什么這個彩陶豆上要畫八角星呀?"面對游客的提問,10歲的宋世佳熟練地翻開筆記本,指著自己畫的星星圖案解釋:"因為古人覺得星星很神秘,把喜歡的圖案畫在吃飯的碗上!"這個問題他曾答不上來,但是在博物館實踐學習時他專門的老師,終于明白"對稱的花紋看起來最舒服"。
永不閉館的課堂:從講解臺到汶河岸
志愿服務不止于展廳。這個暑假,學生們會帶著"文物復刻包"走進社區。在萬官社區活動中心,他們教小朋友用陶土制作"迷你八角星彩陶豆",三年級的張靚瑜邊揉泥巴邊說:"古人在上面畫星星,我們今天畫笑臉,都是給陶器做裝飾呀!"
博物館游客們看著這群孩子,眼里滿是感慨:"他們不是在背誦知識,是在和文明交朋友。王晨曦說:“現在看到天上的星星,會想起彩陶豆上的八角星——這就是文化傳承最生動的樣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