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 趙婉婷
“群里的老師們,有認識這個蘑菇的嗎?我們這邊有幾個云南籍的務工人員在山上采食蘑菇后中毒了。”5月底的一天,在“廣西毒蘑菇鑒定群”中,有人“呼救”。
根據對方提供的照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疾控)研究員李海蛟立刻作出判斷并在群里回復:“硬皮馬勃屬的,胃腸炎型毒蘑菇,有些伴有一定的神經毒性,不是劇毒的。”
聽聞對方在嘔吐、腹瀉后基本痊愈,李海蛟松了口氣。
兩個小時后,群里一張蘑菇的照片又引起李海蛟的警惕。他隨即回復:“這是劇毒的灰花紋鵝膏!有幾人中毒?”……
近年來,在我國食源性疾病中,導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蘑菇中毒,占比超過50%。
近期,蘑菇中毒事件進入高發期,李海蛟也格外忙碌起來,他所在的十多個“毒蘑菇群”中,每個群都是接近500人的滿員狀態。群成員主要是地方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以及國內的真菌學專家,關于中毒事件的咨詢時常會從早上持續到深夜。
中國有哪些毒蘑菇
李海蛟曾參與國內2000余起蘑菇中毒事件的處置,每次得知中毒事件后,除了遠程為蘑菇識別和救治提供建議,他也會讓地方疾控中心將導致中毒的蘑菇樣品郵寄到中疾控位于北京的實驗室。“如果患者手頭有導致中毒的樣品,或者能給出采集位置,當地疾控會去采集樣品,烘干之后寄給我們,由我們做后續的鑒定工作。”李海蛟說。
最近,李海蛟“開箱”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毒蘑菇樣本。他收到最多的是大青褶傘,這也是每年1/4到1/3蘑菇中毒事件的元兇。此外,常見的還有各種劇毒的鵝膏、近江粉褶蕈、日本紅菇、斑褶菇、牛肝菌等。有許多毒蘑菇物種是在實際中毒事件中被首次鑒定、發現的。
2024年,李海蛟參與了《中國毒蘑菇新修訂名錄》的發表工作,這項修訂工作由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圖力古爾主持,系統總結了我國大型真菌調查的成果,盤點、更新了我國的毒蘑菇狀況。
2025年,來自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的五位真菌研究學者基于更新名錄,以及在實際救助指導中積累的豐富診治經驗,共同編著了《中國的毒蘑菇》一書。書中詳盡介紹了我國已知的毒蘑菇物種及中毒后的救治方法,滿足大眾科普需求的同時,也為疾控人員和醫護人員提供參考。
書中介紹,在我國,毒蘑菇的有關記載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方論》中寫道:“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
20世紀以來,我國科研人員開始系統性調查毒蘑菇多樣性。70年代末,我國毒蘑菇的統計數據是83種;到了2024年,我國已知的有毒蘑菇更新至660種,可食用蘑菇有1000多種。
我國的毒蘑菇在各地廣泛分布,西北地區較為少見,云南、貴州、湖南較多,這些地區中毒事件也較為高發。此外,各類毒蘑菇“出沒”的時期也很長。以大家熟悉的“蘑菇大省”——云南省為例,毒蘑菇種類繁多,蘑菇生長時間段并不局限于夏季,因此從四五月份到11月底都可能發生蘑菇中毒事件。
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陳作紅告訴《中國科學報》,蘑菇形態千差萬別,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無法從外觀、形態、顏色等方面區分有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并且它們的生長時間和地點常常一樣,沒有簡單的區分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民間存在很多鑒別毒蘑菇的“偽科普”。例如,“長在潮濕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生蟲、生蛆的蘑菇沒毒”“蘑菇跟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顏色變黑有毒,沒變顏色就無毒”“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
陳作紅強調,這些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鑒別方法。以顏色為例,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亞稀褶紅菇是灰色的,致命鵝膏是純白色的。
致命鵝膏。
在我國,導致70%中毒死亡的就是含有鵝膏毒肽的毒蘑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長期開展鵝膏屬真菌研究,他介紹,有毒的鵝膏類蘑菇有一個基本鑒別方法:“遇到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還穿鞋(菌托)的蘑菇,一定不能采食,不要銷售。”
具有極強毒性的鵝膏。
為什么會誤食毒蘑菇
“我們發現,一系列毒蘑菇科普工作是很有成效的,比如這些年毒蘑菇科普中的錯誤越來越少了。”李海蛟說。
然而,每年的蘑菇中毒事件仍然高發。以2024年為例,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共報告了2800多起蘑菇中毒事件,涉及9000多人中毒,39人死亡。
在蘑菇中毒事件高發地區,采食蘑菇的行為仿佛刻在了當地人的基因里。“事實上,每年的蘑菇中毒案例,多數是山區百姓在采摘后誤食所致。”楊祝良強調。
還有一些自認為具備識別蘑菇經驗的人,他們中毒的比例同樣很高。“尤其是當科學知識與老百姓的傳統經驗發生沖突的時候,很多老百姓寧愿相信自己的經驗是對的。”李海蛟常說,不能盲目地相信所謂的經驗,這也是科普工作中的難點。
有的網友嘗試用人工智能(AI)識別、區分蘑菇,但李海蛟解釋,蘑菇大多為傘菌,由菌蓋和菌柄構成,可辨識的特征點極為有限,外觀又極為相似,不像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可辨識的特征很多。目前蘑菇物種的AI識別技術尚不成熟,國內也暫未開發相關的識別軟件。
可食的草雞樅鵝膏(左)和劇毒的灰花紋鵝膏(右)。
可食的稀褶紅菇(左)與劇毒的亞稀褶紅菇(右)。受訪者供圖
除了誤采誤食行為,不乏有毒蘑菇混跡在市場被“誤售”。楊祝良反復強調:“一定不能在路邊的小攤小販處購買蘑菇,許多蘑菇中毒案例正是源于這些小販。”他介紹,目前云南省內有較為成熟的大型蘑菇市場,配有專業人士巡視,可以基本確保沒有毒蘑菇流入市場。
在李海蛟看來,毒蘑菇科普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那么,科普如何才能真正落實到那群采蘑菇的人?
如今各種專業的科普宣傳視頻、掛圖、廣播、條幅、游戲、講座等“轟炸式”手段,也在深入偏遠山區。比如,通過給山區中小學的孩子科普,孩子就可以告訴家里的大人,指出大人采蘑菇行為中的錯誤。“近些年,蘑菇中毒的死亡人數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李海蛟說。
此外,李海蛟還強調關于蘑菇的生態科普。近年來,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種“網紅”旅游項目——“撿菌團”活動。這種新式采蘑菇活動因“爆框”“打卡”“出片”被追捧,但背后是游客對蘑菇生長地的“掠奪式”掃蕩。網絡上頻頻有人指出,在這種破壞性采集之下,蘑菇都快被采光了。
李海蛟說,許多蘑菇是森林中的降解者,是森林物質和能量循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序采集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因此,我們強烈呼吁大家不要盲目到野外采蘑菇,建議以觀察、欣賞、學習為主。”
中毒了,怎么辦
一旦不小心誤食毒蘑菇,會出現怎樣的癥狀?應該怎么辦?
《中國的毒蘑菇》一書介紹,根據中毒作用的靶標器官,我國蘑菇中毒類型分為8種,包括急性肝損害型、腎損傷型、神經精神型、胃腸炎型、橫紋肌溶解型、溶血型、光過敏性皮炎型和其他類型。
李海蛟告訴《中國科學報》,中毒造成的損害雖不同,但很多蘑菇中毒的初期癥狀都以胃腸道反應為主,人在誤食后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目前,我國蘑菇中毒救治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布了2個蘑菇中毒臨床救治相關的專家共識。中毒后的主要救治原則是:通過催吐、洗胃、導泄等方式減少毒素吸收;利用各種血液凈化措施將毒素排出體外;根據不同蘑菇中毒類型有針對性地保護受損害的臟器;最后,精心的護理對于蘑菇中毒患者的康復也極為重要。
“因此,如果誤食了毒蘑菇或者懷疑食用了毒蘑菇,首先可以自行催吐,然后盡快就醫。”李海蛟說。
針對頻發的中毒事件,全國開展了系統的蘑菇中毒救治培訓,醫院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救治經驗。
據介紹,一般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所能夠首先給出初步判斷和診治,胃腸炎型等非劇毒蘑菇中毒患者可以就地治療。如果情況較為嚴重,患者會被轉診至有經驗的大醫院或中毒救治的定點醫院。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用手機拍照,采到蘑菇后會拍照記錄。如果發生中毒,救治人員就可以及時將此前拍攝的蘑菇照片發到‘毒蘑菇群’里,蘑菇研究專家們便可以及時鑒定毒蘑菇物種并作出中毒類型的判斷,為針對性治療提供建議。”楊祝良說。
楊祝良還特別提醒,有些毒蘑菇具有欺騙性,人在食用后不會有明顯癥狀。
“以導致肝損傷的極毒鵝膏為例,食用后6至12小時都不會有反應,之后會有胃腸炎癥狀,但有些人可能不在意,在兩三天里還有假愈期,仿佛恢復健康了,但四五天可能就爬不起來了。”楊祝良解釋,此時肝臟細胞已經被嚴重損壞,毒素還會擴散到腎臟,救治就十分困難。
今年3月,華南地區已經出現了致命鵝膏致死的案例。李海蛟說:“對于一個6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來說,誤食一個六七十克新鮮的劇毒鵝膏,就極有可能喪命。”
此外,網絡上流傳著不少“吃菌子,見小人”的描述。有人分享,在食用致幻的蘑菇后,可以看到大米跳舞、麻將牌走路,還有人以為自己是一杯快灑的奶昔。這樣偏娛樂化的“宣傳”甚至吸引了一群有獵奇心理的人,對可能致幻的毒蘑菇躍躍欲試。
對此,李海蛟表示,食用所謂能引發幻覺的毒蘑菇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到奇異的幻象,很多神經精神型毒蘑菇還可能使患者出現躁狂、攻擊或自殘行為,或是帶來劇烈的胃腸道癥狀,甚至引發臟器損傷。”
采訪最后,李海蛟告訴《中國科學報》,截至目前,今年國內已有近10例蘑菇中毒死亡病例。“看著悲劇發生,我們痛心又無力。我們想再次告訴大家,避免中毒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隨便采食野生蘑菇。”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5-07-25 第4版 文化)。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中國的毒蘑菇 / 圖力古爾等編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5. 3.
ISBN 978-7-03-081564-4
責任編輯:陳 新 郝晨揚
本書基于作者數十年的真菌資源調查和分類學研究,以中毒案例、毒性成分及可靠文獻為依據,介紹了我國毒蘑菇研究歷史與現狀、種類及其生態地理分布、標本采集和處理、形態特征與鑒定、中毒癥狀類型及其毒性成分、中毒診斷與治療要點等,記載了8 個中毒類型的毒蘑菇51 科126 屬509 種、毒性待確定的蘑菇26 種、我國分布存疑的毒蘑菇65 種,可為毒蘑菇的快速識別與預防中毒提供科學依據。
本書可供菌物學研究者、疾病預防控制與中毒預防部門工作人員、醫院急診與中毒治療醫務工作者、菌物學科普傳播者、蘑菇愛好者,以及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