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豐田走出了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未來,中國市場的車型開發決策權,將會從日本總部交付給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很多豐田車型,都將會是由中國工程師主導。
這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先說結論,是一件好事兒。
很多人說,再也買不到“純血豐田”了,完全不是如此,中國市場的車型決策權交付給中國工程師,背后有三層意思。
1、全球車型,依然是會得到保留的。
比如說凱美瑞(參數丨圖片)、賽那這些車型,在海外其它地區都有銷售的全球化車型,依然保留了國內的銷售權限。
新車型的獨立開發,不意味著老車型就要被干掉,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所以擔心買不到“純血豐田”的用戶群體,根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2、中國工程師,有足夠的經驗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出來。
本質上來說,豐田將中國產品的決策權交出來,透露著看不穿中國市場的無奈,不同地區的消費方向完全不同,日本市場的k-car文化和中國市場的5G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賽道。
事實證明,日本人設計的產品是工具車思維,但我們需要的已經不單單是工具車,而是一個更舒服、智能、好玩的智能汽車。
日本工程師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扭轉這個思維,本土化工程師解決這個問題更加簡單。
3、交出決策權,不意味著放棄質量控制。
企業層面,生產和設計是兩個部分。
比如說廣汽豐田,雖然中國工程師拿到了產品設計權、決策權,但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隨意給產品質量定調,豐田之所以是全球第一大企業,是因為在生產方面永遠是獨立控制。
雖然交出來了設計權,但生產依然是捏在豐田手里的,包括工廠、供應商、生產、質量體系控制,這些關系到品牌口碑的核心關鍵,豐田牢牢攥在手里。
另外再說一點,交出決策權,不意味著豐田沒有話語權,本質上來說,是中國工程師有了話語權。
比如說,走已經成功的REEV增程路線,用上鴻蒙座艙、駕駛輔助系統,這些都是已經驗證過的成功,但如果中國設計師設計出來一臺完全不符合消費邏輯的產品,豐田依然會叫停開發項目。
簡單來說,國內的合資公司比如說廣汽豐田,擁有定價建議權、可以給車上裝冰箱、彩電、大沙發,但豐田依然會嚴格控制質量,只要它掛的是牛頭標,豐田就不會讓質量失控。
這也不是豐田第一次交出產品決策權,北美市場的大多數車型,都是豐田交給北美工程師來做,比如說豐田紅杉、奔跑者,這些車型都是北美工程師主導設計的,豐田控制生產質量,為的是滿足北美市場的需求。
能讓豐田交出決策權,并不能說明豐田不行了,而是中國市場的核心需求越來越精準,這是一個市場成功之后的最佳表現。
鈴木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不愿意交出產品設計權,無法應對中國市場的巨大變化,只能退守印度市場,因為印度市場的需求,符合鈴木的產品定位。
但市場需求會變,產品策略就要調整,在中國交出決策權這件事兒,其實能反映出來豐田的聰明,自己掌控不了的,就交出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