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賢勇
中國注冊營養師、體育總局一級運動營養師和培訓師、二級健康管理師、ACE-CPT、體育總局高級健身教練、2022北京冬奧會國家隊運動營養師等。
已從事營養行業10年以上,累計培訓學員3000+。目前主要從事運動營養培訓、企業專業服務、營養咨詢和服務,兼顧寫作和科普。
微信:15872376390;
郵箱:1845933607@qq.com
強壯的肌肉和健美的體型是許多健身黨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許多人會陷入誤區,導致雖然付出了大量的汗水,身材卻毫無變化。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其實增肌的底層邏輯并不復雜,復雜的是 需要科學的評估、個性化的方案、督導落實 ,以及 方案的及時調整 。如果你遵循以下 8條 要則,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1
充足的熱量攝入,有一定的能量盈余
熱量不足,增肌等于空中樓閣。現實中相當部分的增肌訓練者并沒有吃飽吃足,攝入的熱量僅僅能夠維持吃動平衡。 個中原因很多: 如沒有評估和計算熱量消耗、飲食隨意缺乏方案、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差、胃容量小、食物的選擇搭配不合理等等。
一般建議增肌訓練者 熱量盈余達到300-500大卡 ,但也不宜超出太多,否則容易轉化為脂肪。增肌訓練者可按照 45-55kcal/kg/d 來計算熱量攝入,具體還需要考慮性別和訓練量等,男性較女性需要量更多一些,職業的健美運動員可以達到70kcal/kg/d。
仔細評估熱量消耗,尤其是基礎代謝和運動消耗,量出為入來設計飲食方案。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2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道理都明白,但在實際執行時,大部分人通常更加重視蛋白質而忽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相當部分的增肌訓練者并沒有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導致無法增肌。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物質,尤其是對力量訓練者而言,消耗更多的是血糖和肌糖原,肌糖原本身也是肌肉的重要成分,對于維持肌肉圍度和力量均具有重要作用。
增肌訓練者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 不低于55%,最好達到60%-65% ,按照體重計算,一般需要 8-12g/kg/d 。其中碳水化合物來源多樣,包含復雜的碳水化合物(淀粉或各類主食)和簡單糖類(水果、添加糖、運動飲料、含糖飲料),全谷類/雜豆類/薯類等粗糧和米面精糧互相搭配,粗細搭配,精糧為主,加上高糖水果和含糖飲料等。
另外還需要考慮時效,在不同時間段補充不同類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正餐更多選擇中、高GI的主食,運動中和運動后需要的是高糖水果和含糖飲料。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3
充足但不過量的優質蛋白質
絕大部分的增肌訓練者對于蛋白質相當重視,甚至放在了飲食營養的第一位,期望攝入更多的蛋白質來達到增肌的效果,這就導致了蛋白質攝入量會超出需要量,反而對增肌的效果起到了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一般的 增肌訓練者蛋白質需要量為1.6-2.0g/kg/d, 即便職業健美運動員,也不建議超出2.4g/kg/d, 2.0g/kg/d 是絕大多數人的攝入上限。
建議蛋白質的供能比例為 15%-20% 。雖然增肌的確需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以備運動消耗和增肌本身的需要,但是如果長期超量攝入蛋白質,不但對于增肌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導致高尿酸、痛風、肝臟/腎臟代謝壓力增大和功能受損、體內含氮代謝廢物堆積、體液酸化、容易疲勞等潛在危害,可謂得不償失。
蛋白質攝入方面有許多具體技巧,并非是簡單的大量吃肉或多喝幾勺蛋白粉就可以的。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首先, 蛋白質需要多次攝入,三餐相對均勻,運動后及時補充,兩餐間也需要少量補充,以保持更好的蛋白質合成狀態。
其次, 需要更多選擇優質蛋白質,蛋奶魚肉和豆制品,不同蛋白質來源的食物互相搭配,利用蛋白質互補的原理,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另外, 在攝入動物性食物的同時,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可以選擇低脂肪高蛋白類食物。乳清蛋白粉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尤其是在訓練后和睡前補充。
4
優質但不過量的脂肪
脂肪容易被大部分增肌訓練者忽視,不少人在極其嚴格地限制脂肪攝入。的確,大部分增肌訓練者不喜歡油膩食物,更不喜歡油膩身材,但這并不代表攝入脂肪越少越好。
脂肪,包括廣義的脂類營養物質,如膽固醇、磷脂等,是構成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的主要成分,而增肌訓練者經常都在進行大強度的力量訓練,肌肉細胞膜經常處于微觀的破裂狀態,更加需要優質脂肪進行修復。
而且,膽固醇還是性激素的前體物質,尤其是睪酮類激素,是促進肌肉合成的主要激素。如果過于限制脂肪一類的食物,也會導致睪酮分泌下降。
另外,歐米茄-3系列的脂肪酸對于限制炎癥有一定的作用,而大部分人的歐米伽-6系列的脂肪攝入偏多,歐米茄-3系列的脂肪攝入不足,比例嚴重失衡,這也會增加訓練后的炎癥水平,影響到肌肉的恢復。一般推薦歐米伽-6系列和歐米伽-3系列脂肪酸的適宜比例是3-4:1,而中國人通常會達到12:1,可見歐米伽-3系列脂肪酸的缺乏程度過高,這主要和食用油的種類有關。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脂肪的供能比例建議在15%-20%,建議更多地從蛋黃(富含卵磷脂)、奶酪、種子、堅果和優質食用油中補充,如椰子油(富含飽和中鏈脂肪酸)、橄欖油、亞麻籽油、山茶油、深海魚油等,后面幾種含有更多的歐米伽-3系列脂肪酸,如α-亞麻酸及其衍生物EPA、DHA。
飲食不需要油膩,但是脂肪必不可少。
5
充足而且比例合理的微量營養素
微量營養素主要指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于增肌訓練者相對重要的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前體β-胡蘿卜素)、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C、B族維生素、礦物質鈣/鎂/鐵/鋅等,在生活中也相對容易缺乏。
維生素A/C/E均參與抗氧化作用,對于維持細胞的穩定至關重要,尤其是大量訓練導致的氧化應激;B族維生素大部分構成輔酶,參與糖原和蛋白質合成、能量代謝和釋放;鈣和鎂構成骨骼,也維持肌肉的正常收縮功能;鋅和鎂是幾百種酶的構成成分,也會影響到酶的活性,還有睪酮的分泌。
除了三大營養素外,微量營養物質相當于機器的潤滑油,他們對于維持肌肉合成和正常功能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視。
食物是營養的載體,如果食物種類均衡搭配,食材新鮮優質,營養素一般不會缺。除了看食材的豐富性、新鮮度外,加工烹飪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優先選擇全谷物、雜豆、新鮮的水果,深顏色的蔬菜、菌藻類、原味堅果、蛋奶魚肉,肝臟等,采用輕加工方式,盡量減少烹飪對營養素的破壞。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如果擔心攝入不足,可以去醫院化驗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含量,也可以日常預防性補充,如攝入一定量的維生素C泡騰片、維生素AD軟膠囊、復合B族維生素等維生素,以及鋅鎂片、鈣鎂片等礦物質片。還可以采用更加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吃幾粒多維片和礦物質片。
6
足夠強度的訓練刺激作用
如果鍛煉沒有達到相應強度,以及鍛煉要求的周期性和合理性,那么就只能稱之為運動,而非訓練。訓練必須科學系統,必須要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刺激。對于增肌者而言,要對肌纖維細胞造成微觀損傷,從身體感受上表現為訓練中的泵感、訓練后延遲性酸痛等。
訓練的數量和質量同等重要。涉及到的健美訓練的方法,比如動作的標準性、分化訓練和孤立動作、訓練的周期和進階等等,這里不再詳細展開。
7
超量恢復和充足的休息
超量恢復是增肌的原理。 在高強度的訓練以后,經過充分的營養補充和休息后,肌纖維會修復,重新構建,磷酸肌酸和肌糖原儲備增加、線粒體變厚變大、糖酵解相關代謝酶的數量和活性增加。 肌纖維的增粗,表現為肌肉維度增加還有肌肉力量的增強。
但實現超量恢復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是充足均衡的營養,其次足夠的休息時間。如果疲勞訓練則達不到效果,當然如果間隔時間太長,超量恢復的效果也不能累加,比如一周練一次胸、練一次腿,就基本很難增肌。
在大強度訓練以后,充足的休息至關重要。沒有疲勞的訓練是無效的訓練,沒有恢復的訓練則是有害的訓練。廣義的休息應該包括主動休息(晚上的睡覺、白天的午休、訓練后的小憩),還有被動休息(變換訓練方式和訓練部位)。
增肌訓練者最好可以保持晚上7-8小時的優質睡眠、白天45-60min的午休,訓練后15-30min的小憩,每天起床很精神,身體很放松,避免疲勞堆積和疲勞訓練。
8
心理的放松和正確的康復
這個也容易被大部分業余增肌訓練者所忽視。 增肌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個持久戰,不僅看飲食、看訓練,還要看心理狀態和康復水平。
壓力大、經常熬夜、焦慮緊張,是難以提高訓練狀態的。即便訓練,也會更容易疲勞而難以恢復,因為心理狀態會很大程度影響內分泌,尤其是生長激素、睪酮和皮質醇激素的分泌,進而間接影響增肌的效果。當身體疲勞或者精神緊張焦慮的時候,即便訓練到位,增肌效果也很差。
康復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訓練強度越大,受傷風險越大。當然這和訓練水平也有很大關系,但是大部分的增肌訓練者缺乏適當的康復,練完自己簡單拉伸一下是不充分的,難以促進恢復。筋膜槍、泡沫軸、按摩棒、冷熱水浴、PNF拉伸、手法按摩和松解等都是較好的方式,可以結合使用。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康復到位,真的可以加分,而且加分不少。
以上是增肌的底層邏輯和要則,也是大部分增肌訓練者需要注意的短板。如果有任何飲食營養、增肌減脂、訓練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咨詢,也歡迎交流。
封面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