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腦梗屬于 "中風" 的范疇。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與人體內部的氣血、陰陽失衡密切相關。《黃帝內經》中就有 "風者,百病之長也" 的記載,這里的 "風" 不僅指外界的風邪,更包括人體內風的擾動。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滋生,就可能引發內風,從而出現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中風癥狀。
具體來說,腦梗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個中醫因素有關:
(一)內風擾動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長期情緒波動、惱怒過度,或年老體衰、肝腎陰虛,就會導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內風擾動,氣血逆亂,上沖于腦,從而引發腦梗。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說:"肝陽化風,氣血并走于上,沖激前后二陰,而卒然仆倒無知。"
(二)痰濁內阻
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之物,或思慮過度,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濕成痰。痰濁內阻,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腦竅失養,就容易發生腦梗。《丹溪心法》中提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
(三)氣血瘀滯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若氣滯不行,或氣虛推動無力,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形成瘀血。瘀血阻滯腦絡,腦脈不通,從而引發腦梗。《醫林改錯》中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四)正氣虧虛
人體的正氣具有抵御外邪、維持臟腑功能正常的作用。若年老體弱、久病不愈,或過度勞累、耗傷正氣,導致正氣虧虛,氣血陰陽不足,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或內生病理因素,從而引發腦梗。《景岳全書》說:"凡病中風,乃中傷臟氣也。"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體質和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藥進行調理,以達到預防腦梗的目的。
1. 氣虛血瘀證
表現為肢體乏力、面色蒼白、氣短懶言、舌質紫暗、脈細澀等。治宜益氣活血,常用的中藥有黃芪、丹參、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經典方劑補陽還五湯就是治療氣虛血瘀證的代表方劑,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的功效。
2. 痰濕內阻證
表現為體型肥胖、肢體困倦、胸悶痰多、舌苔白膩、脈滑等。治宜祛濕化痰,常用的中藥有茯苓、白術、陳皮、半夏、天麻、膽南星等。半夏白術天麻湯是治療痰濕內阻證的常用方劑,具有燥濕化痰、平肝熄風的作用。
3. 肝陽上亢證
表現為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等。治宜平肝潛陽,常用的中藥有天麻、鉤藤、石決明、龍骨、牡蠣、黃芩、梔子等。天麻鉤藤飲是治療肝陽上亢證的經典方劑,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活血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藥調理需要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進行辨證論治,不可自行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