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mym1323
皮膚緊繃如革、關節僵硬疼痛、指端遇冷變白……這些看似表面的癥狀,卻像無形的枷鎖,禁錮著許多硬皮病患者的正常生活。
中醫將這類皮膚硬化癥狀歸為"皮痹"范疇,認為其核心病機在于"陽虛寒凝"。這種"內寒"并非外界寒冷,而是體內陽氣不足、氣血凝滯所引發的病理表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寒邪與血瘀兩大病理因素在硬皮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如同體內的"冰封之力",阻滯氣血運行,最終導致皮膚硬化、關節僵硬等癥狀。
案例分享:
李大夫曾接診一位48歲的女性患者,雙手皮膚硬化伴關節疼痛已逾三年。西醫風濕免疫科確診為系統性硬皮病。患者自述癥狀在寒冷天氣時尤為明顯,嚴重時甚至影響日常梳洗、穿衣。
四診合參所見:
望診:面色青灰,皮膚緊繃光亮,手指腫脹,舌質紫暗有瘀斑
聞診:語音低微,時有嘆息
問診:畏寒肢冷,遇冷指端變白變紫,腰膝酸軟
切診:脈沉細澀
此乃典型的"陽虛寒凝兼血瘀阻絡"之證。
患者長期工作勞累,耗傷陽氣,加之居住潮濕,導致陽虛寒凝;
氣血運行不暢則瘀血內生;
寒瘀互結,阻滯肌膚,故而皮膚硬化。
辨證施治: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針對此證型,立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法,方選溫陽祛痹方劑加減:
基礎方藥:
溫陽氣:制附子、桂枝、干姜
化瘀血:丹參、紅花、雞血藤
通經絡:地龍、全蝎、當歸
調和藥性:炙甘草
隨證加減:
關節痛甚者加羌活、獨活
皮膚潰瘍者加黃芪、白及
氣虛明顯者加紅參
療效與調護建議
該患者經分階段治療后獲得顯著改善:
第一療程:畏寒減輕,皮膚緊繃感緩解
第二療程:加入鹿角膠溫補腎陽,關節活動度改善
第三療程:癥狀明顯好轉,轉為鞏固調理
生活調護建議:
注意保暖:避免冷水刺激,冬季戴手套
適度活動:堅持關節功能鍛煉
飲食調理:多食溫補食材如生姜、羊肉
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睡眠
中醫辨證分型參考
硬皮病在中醫臨床常見幾種證型:
寒凝血瘀型:皮膚硬化伴明顯畏寒,舌紫暗
脾腎陽虛型:伴腰膝酸冷、腹瀉,舌淡胖
氣血兩虛型:皮膚萎縮、面色蒼白,舌淡
痰瘀互結型:皮膚厚硬、胸悶,舌苔厚膩
每種證型的治療原則和用藥都有所不同。臨床統計顯示,寒凝血瘀型約占硬皮病的50%左右,多見于中年女性、長期受寒濕侵襲的人群。
硬皮病的中醫治療貴在堅持,通常需要3-6個月的系統調理。通過溫陽散寒配合活血通絡,多數患者可達到改善癥狀、延緩進展的效果。
(注:本文僅供參考,文中方藥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套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