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的桑園深處,藏著四川芝皇農業編織的產業網絡。當第一縷陽光穿過桑葉,養蠶戶陳德明已經開始采摘當天的 “頭茬葉"—— 這些葉片將送往安泰繭絲綢公司的蠶室,而他身后,修剪下來的桑枝正被裝上三輪車,駛向三公里外的芝皇農業菌棒車間。這條從桑葉到絲綢、從桑枝到菌菇的產業鏈,藏著企業用創新破解傳統蠶桑產業困局的密碼。
桑枝處理車間的 75KW 粉碎機,每天都在演繹 “點石成金" 的魔術。技術員王磊盯著屏幕上的纖維檢測數據: “桑枝木質素含量高,必須經過 12 小時蒸汽軟化,再用特定酶解工藝處理,才能讓菌絲順利定植。" 這些桑枝與柑橘枝按 8:2 比例混合,經 260 分鐘高溫滅菌后,變成培育香菇的優質菌棒。陳德明算過一筆賬:以前燒桑枝污染環境,現在每噸能賣 300 元,他家 5 畝桑園一年能多賺 4500 元, “這錢掙得既干凈又省心"。
在與西南大學共建的實驗室里,桑枝的價值被不斷深挖。研發人員從桑枝中提取的黃酮類物質,被添加到蠶飼料中 —— 試驗數據顯示,吃這種飼料的蠶,結繭率提高 12%,蠶絲強度增加 8%。 “這是桑枝對蠶的 ' 反哺 '。" 實驗室主任拿著對比樣本,普通蠶繭的絲長 1000 米,而食用添加桑枝提取物飼料的蠶繭,絲長能達到 1200 米。這項技術已在安泰公司的 20 個蠶室推廣,每年多產優質生絲 30 噸。
養蠶環節的 “科技加持",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芝皇農業開發的 "智能蠶室系統",能精準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一齡蠶需 28℃,五齡蠶降至 24℃,上簇時再調至 25℃。 “以前憑經驗添減炭火,現在手機 APP 就能遠程調控。" 蠶農李桂英展示著屏幕上的蠶生長曲線,系統會自動提醒喂食時間和桑葉用量, “去年高溫天,多虧這系統保住了兩棚蠶,不然損失就大了。"
絲綢車間的織機聲里,藏著桑的終極浪漫。安泰公司的選繭工用竹筷挑起蠶繭,對著光檢查是否有瑕疵 —— 這些蠶繭有三分之一來自芝皇農業合作的桑園。 “用循環肥料滋養的桑葉養出的蠶,繭層率比普通蠶繭高 3%。" 車間主任撫摸著剛織出的綢緞,上面印著桑枝與菌菇交織的圖案, “這是我們與芝皇農業聯合開發的 ' 桑菌紋 ',在上海面料展上拿了金獎。"
菌菇與絲綢的跨界融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在芝皇農業的深加工車間,桑枝菌菇經凍干技術處理后,被嵌入絲綢香囊 —— 這種融合了菌菇清香與絲綢柔滑的文創產品,成了武勝縣的 “伴手禮名片"。更具創意的是 “桑枝纖維絲綢":桑枝經特殊工藝制成纖維,與蠶絲按 3:7 比例混紡,織出的面料既有絲綢的光澤,又有棉質的透氣,去年在杭州絲綢博覽會上引發轟動。
菌博園里的 “桑蠶課堂",正培育著產業的未來。周末的親子活動中,孩子們在技術員指導下體驗 “一葉兩用":用桑葉喂蠶寶寶,用桑枝碎屑制作微型菌棒。 “這是最生動的循環教育。" 負責研學的老師指著孩子們的作品,那些用菌菇廢料和蠶沙做成的有機肥,將被帶回家里的花盆, “讓他們從小明白,每根桑枝、每片桑葉都有價值。"
傍晚的霞光中,陳德明看著滿載蠶繭的貨車駛向絲綢廠,另一輛貨車裝滿桑枝奔向菌棒車間。他想起十年前村里砍桑樹改種果樹的日子,再看看如今連成片的桑園和廠房,突然明白:芝皇農業的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重新發現了桑的價值 —— 讓桑葉養蠶、桑枝種菇、菌渣肥田、蠶沙作料,每個環節都成為產業鏈的有機部分,最終織就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