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緬甸!
最近發生了數起高中生被騙到緬甸事件,真是讓人揪心。
19歲的彭宇軒去西安打暑假工,卻不幸被騙到緬甸,一度失聯,好在最后在警方的幫助下,他安全回國了。
其他的幾位就沒那么幸運了。
- 湖北黃岡的三名高中生也在云南失聯,之后的定位顯示他們已身處境外。
- 更早些時候,18歲的安徽男孩胡一嘯,在西雙版納失蹤至今,音信全無。
這些新聞對作為父母的我們來說,簡直如同晴天霹靂。
我們最大的愿望,莫過于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長,然而,現實卻無情地提醒我們:很多看似遙遠的意外,其實可能隨時降臨。
所以,真的很有必要提高孩子們更多的安全意識,提醒孩子們時刻警惕身邊的誘惑和隱患。
這里不得不提沈奕斐教授關于“第二現場”的理論:危險常常潛藏在所謂的“第二現場”
什么是“第二現場”?舉個例子,假設你和同學約好了去吃飯,吃完后,同學突然提議去唱歌。
那么,唱歌的地點就是所謂的“第二現場”。
這時,你要記得第一時間聯系家長,征求家長的意見。
沈奕斐教授指出,犯罪分子通常不會一開始就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而是先通過一個看似安全的“第一現場”來放松你的警惕,譬如一頓正餐、一次電影,甚至是游樂場的玩耍。然后,他們會以“換個地方”的借口,將你帶入另一個環境,進行轉場。
這些情境看似正常,但卻暗藏危險。
教授還展示了一組讓人震驚的數據:在侵害案件中,83%的加害者會刻意制造兩次以上的場景轉換
當有人提出“我們去某個地方續攤”時,如果你能準確地報出“第二現場”的具體地點,警覺性會提升47%。
但如果對方只是模糊地說“換個地方坐坐”或“順路取東西”,80%的青少年往往會放松警惕。
就像彭宇軒的故事一樣,一開始,他告訴朋友小佳,自己要去昆明找姑姑,甚至還提到有人給了他500元住宿費。
但實際上,所謂的“姑姑”和“500元”根本不存在,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放松警惕,最終被轉移到緬甸。
我們不能忽視那些潛藏在我們身邊的危險,尤其是那些看似無害的“第二現場”。
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始終保持警覺,保護自己。
因為父母無法時刻守護在你的身邊,有些底線的安全意識必須刻進骨血里。
1. 學會識別風險信號
無論何時,都要警惕那些容易藏匿危險的“危險區域”,如:攝像頭盲區、死角、人口密集的地方
同時,也要留心異常行為,比如陌生人過度熱情贈送禮物,或者熟人提出的私人請求(比如單獨去他家)。
沒有人會把自己標記為“壞人”,所以,時刻保持警惕,識別周圍的危險。
2. 確保行程透明
從沈奕斐教授的理論可以看出,“第二現場”的轉移實在是太容易了!
所以關于行程的報備就顯得特別重要:
- 有外出需提前告知父母你的行程,包含具體時間、地點和同行人員。例如:“今天下午2點,去圖書館,與xxx一起。”
- 如果行程有變化,比如從圖書館轉去奶茶店,需要及時同步給父母。
- 如果是夜間出行或跨省等敏感活動,必須得到父母的書面同意。
雖然這些約定看起來有點嚴格,但這是為了安全著想。
沒有邊界的自由就是放縱,有尺度的約束才是保護。
3. 確保無責保護機制
彭宇軒的新聞中有一個細節讓我很不安:他告訴小佳,自己到了昆明后會聯系父母,且不讓小佳告訴父母自己工作的具體內容。
這種隱瞞讓父母無法及時知情,錯失了挽回的機會。
其實,在父母心里,安全永遠比什么規則都重要。
所以,不管發生了什么,請第一時間告訴父母,父母才是你最堅強的后盾。
- 真正的安全教育,不是讓孩子恐懼世界的陰影,而是教會他們迎著陽光生長時,懂得在腳下種滿帶刺的玫瑰。
生活充滿了未知:突如其來的風雨,改變的路線,還有陌生人突然出現……
這個世界確實有許多意外和危險,但我們無法陪伴孩子走過每一步。
然而,我們可以通過教會他們如何保護自己,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
最后,希望之后不再看到“緬甸”的新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