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什么是動物考古?動物遺骨里藏有多少密碼?“六畜”是如何起源的?中國有哪些動物考古遺址之最?……這些頗受關注的動物考古學議題,在最新出版的“寫給青少年的考古書”之《與動物為伴》中可以找到答案。
《與動物為伴》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呂鵬7月26日接受記者采訪指出,動物考古就是研究動物與人類相伴相行歷史的學問,可以解開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背后的文明密碼。
《與動物為伴》新書封面。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他介紹說,《與動物為伴》全書包括“一根骨頭的故事”“慧眼識骨”“動物好伙伴”“與神靈交會”“俗世之骨”“萬物生長的困境”以及附錄“中國動物考古遺址之最”等章節,通過深入淺出的科普描述,并配以考古實物圖片、線圖和漫畫等豐富圖片,圖文并茂呈現動物考古重要發現、研究成果及其過程中的有趣故事。
作為考古科普讀物叢書,“寫給青少年的考古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考古科研院所專家精心打造。該叢書立足科技考古,涵蓋動物考古、人骨考古、天文考古、水下考古、城市考古等學科,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圖文并茂介紹考古知識,講述考古故事,呈現中國科技考古的獨特魅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擔綱“寫給青少年的考古書”主編,他在叢書總序中寄語廣大青少年:“這套書不是一份‘標準答案’,而是一封邀請函。它邀請你以科學家的嚴謹審視證據,以探險家的熱情追問未知,以哲學家的胸懷思考文明。那些被深埋的故事,正等待著你們新一代人重新講述。”
呂鵬表示,當前青少年歷史教育中,考古科普類讀物存在明顯缺口。《與動物為伴》等“寫給青少年的考古書”用科技考古的視角解構中華文明,為青少年歷史教育提供了全新范式。不僅書中的知識可以為歷史、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的學習提供思路與參考,而且其蘊含的實證精神和文化自信,正是當代青少年需要的核心素養。
據了解,“寫給青少年的考古書”新書發布會當天在第3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舉行。出版方大象出版社稱,該叢書首輯包含《與動物為伴》《人類的過往》《沉沒的歷史》《星空的啟示》《城墻的內外》等5冊,分別對應動物考古、人骨考古、水下考古、天文考古、城市考古等學科分支領域,目前已出版前2冊,后3冊也即將推出。未來,“寫給青少年的考古書”系列還會繼續聚焦科技考古前沿,推出第二輯、第三輯等。(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