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楚是開國上將,以軍事戰績出眾而聞名;徐國夫是開國少將,解放戰爭中在韓先楚的“旋風縱隊”任職,擔任主力師長。徐國夫對韓先楚的指揮才能和戰術思路,佩服得五體投地,但1950年的一場大戰后,他卻罕見質疑了首長。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這一年的海南戰役前,四野部分官兵心里犯嘀咕,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畏戰思想。這跟49年10月三野第十兵團打金門島的重大損失,有直接關系。戰后總結認為,缺乏渡海船只是金門戰役的一個重要敗因,首批船只遭到戰損無法彌補,就相當于敗局已定。而四野進攻海南前,面臨同樣的困難,船只及后勤準備不足,大家擔心重蹈三野覆轍。
有一個情況比較微妙:15兵團司令員鄧華,主張準備充分后再發起戰役,這也是多數前線干部的意見;12兵團副司令韓先楚,卻堅持把握戰機、要在1950年春季完成登島。后來軍委經過研究,支持了韓先楚的方案。韓先楚兼任40軍軍長,占四野登島部隊的一半兵力,徐國夫就在這支隊伍里,擔任119師師長。
他有一個老戰友,叫寧賢文。寧賢文原本也是師長,因軍事謀劃能力不俗,被調到軍部當參謀長了。然而寧賢文也屬于“犯嘀咕”的干部,并不贊成韓先楚的作戰計劃:明明可以等準備充分再登島,為什么非要提前行動呢?豈不是增加部隊傷亡和不確定性?
一番思索后,寧賢文做了一個糊涂事,自己砸傷了腳,并聲稱敵特分子襲擊,導致受傷無法參戰。然而要自導自演這么一出,也不是特別容易。寧賢文的警衛員,就堅決不認同他的說法,后來軍部經過調查、驗傷,基本得出了寧賢文戰前“自傷避戰”的結論。
這件事如果嚴肅處理,寧賢文的麻煩就大了,怎么處分都不為過。40軍已經積極備戰一段時間,參謀長干出這種事,在部隊里影響很壞。但韓先楚卻沒有直接處理寧賢文,只是把他從作戰序列里拿了出來,沒做組織上的處分。
1950年5月,養傷期間的寧賢文甚至乘船上了海南島。當時戰役已經完全勝利,他和其他主要領導們在海口蘇公祠合照留念,慶祝海南解放。照片中,寧賢文就站在鄧華和韓先楚身后的顯眼位置。
這件事令徐國夫極為不滿。他很快找到韓先楚,說:寧賢文之前不敢打仗、還自己胡搞,這么大的事你不追究,現在打贏了過來照相,這合適嗎?你就這樣處理問題?
韓先楚也不好回答徐國夫,只是拍了拍他的胳膊,打馬虎眼了事。徐國夫嘟囔著:首長,我說你是哪都好,就是上來一陣“不講原則”啊!韓先楚確實沒處分寧賢文,甚至都沒公開批評。原因或許有兩點。
一是寧賢文自傷時,前線已經大戰在即,本來提前渡海的方案,就有許多人不支持,現在自己的隊伍里出了寧賢文這種事,太過打臉,公布出來如何確保士氣及凝聚力?兄弟部隊43軍怎么想?仗很可能就更難打了。
二是韓先楚的帶兵風格使然。他雖然在生涯中被譽為“不敗戰將”,但卻有一個特點:護犢子。這一點始終沒變,抗戰時他為了維護老紅25軍官兵的形象,跟黃克誠發生嚴重爭執,導致負氣回到延安,影響了個人發展。偏偏這個寧賢文,又是老鄂豫皖根據地出來的人,老家離韓先楚還很近。或許將軍心一軟,便得過且過了。
如果這件事被公開化,寧賢文很可能被就地撤職,甚至面臨更嚴重的處理方式,韓先楚不想毀他前程。可雖然上級“保護”了他,寧賢文在軍隊里還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沒有不透風的墻。1955年授銜,他只獲得大校軍銜,當年40軍的三個師長均為少將,包括徐國夫。1962年后,寧賢文更是不再擔任任何軍職,回老家務農,直到1994年離世。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