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古訓如金,指引前行。特別是在人生有了一定閱歷后,再去看古人的文字,會發現它們好像突然長出了靈魂,給人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原來,老祖宗早就將他們的智慧悉數傳給了我們。中國人就是在這些優秀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思想內涵與文化修養。
今天,一起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洞見。
一
關于做事的準則,古人說:
槁竹有火,弗鉆不然;
土中有水,弗掘無泉。
——《淮南子》
干枯的竹子能生火,但不去鉆它就無法燃著;地下藏有泉源,但不去挖掘就流不出泉水來。理想再豐滿,設想再美好,不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去做,終究是空中樓閣。
二
關于待人的態度,古人說:
耳不聞人之非,
目不視人之短,
口不言人之過。
——《省心錄》
耳朵不要探聽別人的錯誤,眼睛不要盯著別人的短處,嘴巴不要議論別人的過失。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也都有長處和美德,若只看人的短處,則滿眼壞處,心生是非。反之,則“省心”得多。
三
關于外界的聲音,古人說:
宵行者能無為奸,
而不能令狗無吠也。
——《戰國策》
走夜路的人,可以保證自己不做壞事,卻沒有辦法讓狗不對著自己亂叫。人自己能行得正、坐得端,卻不能阻止別人的議論。人情世態復雜多樣,我們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不如無愧于心灑脫前行,“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四
關于自我的持守,古人說:
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孔子家語》
芝蘭生長在森林的深處,但它并不會因為沒人觀賞就不散發自己的香氣。同樣的,如果人生暫時無人喝彩,那就學會自我欣賞、自我鼓掌,特立獨行一路歌,且看來日又如何。
五
關于一時的失意,古人說: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增廣賢文》
只要五湖上的明月仍在,就不愁沒有地方下鉤釣魚。人生中總有一些起起伏伏,碰到困難、遇到挫折都是正常的,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堅定信念,將眼光放遠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六
關于立世的品格,古人說:
人無剛骨,安身不牢。
——《水滸傳》
人沒有堅硬的骨頭,身體就站不起來,比喻人沒有堅強的意志品格,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身行事。生活難免有各種困難和挑戰,堅毅的性格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洪流時,站得更定、更穩。
七
關于求學的精髓,古人說:
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抱樸子》
學問的淵博在于不知疲倦,而不知疲倦在于有堅定的目標。學習從來都是“苦事”,但堅定的目標就像是燈塔,會一直引導我們在學海里泛游
八
關于真正的本事,古人說:
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
——《淮南子》
只有在船翻或馬奔的情況下,才能看出誰真正擅長游泳或駕馭。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時可能看不出來,但在情況危急的關鍵之時,就能顯現出來。因此,人應該好好修煉,等待時機,有真本事,自有一飛沖天之時。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