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百樂、天津的鸚鵡
河北的巴揚、營口的東方紅
這些手風琴品牌你還記得嗎?
當二維碼取代了膠卷底片
智能家居覆蓋了木質紋理
我們決定逆流而上
打撈那些即將沉入記憶深海的老物件
TA們,就在嘉門口的展館
走,一起去看看
在菊園新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樓市民展廳的手風琴展區,20臺來自國內外的手風琴展品,引人駐足。意大利的索布拉尼、德國的霍納、上海的百樂、天津的鸚鵡、河北的巴揚、營口的東方紅……時間跨度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些都是手風琴愛好者陳兆杰的收藏品。
一起走進展覽現場
感受那個年代獨有的溫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手風琴是最風靡的樂器之一。當時大街小巷、各種文藝舞臺,都有手風琴的身影。“手風琴能夠演奏出很多風格的樂曲,一臺琴就像一個樂隊,這是很多管弦樂器不具備的。”陳兆杰分享道。悅耳的手風琴響了整整一代人,尤其在八十年代,有“手風琴情結”的一代人成為了父母,又將手風琴作為孩子們的樂器首選。
“我就是那個當年去少年宮學手風琴的‘80后’。”參觀者趙先生說,“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經常會組成一個小型手風琴樂隊,演奏曲目有俄羅斯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現在只要旋律響起,就會感覺回到了那個年代。”
陳兆杰是一位機電工程師,受父親的影響,精通各類樂器,手風琴是他的最愛。退休后,他將自己的專業和愛好結合,收購中外各類廢舊手風琴并加以修復,讓老琴“重獲新生”。
在陳兆杰的藏品中,有一臺德國霍納牌手風琴,它輾轉了四個主人,講述了一個跨時代、跨國界的音樂友誼。
打開琴蓋,會發現三行寫于1939年的英文,出自于一位熱愛手風琴的美國男孩。他非常喜歡農場主的手風琴,于是他天天去農場幫忙,換取玩琴的機會。后來,農場主就把這臺琴送給了他,男孩得到禮物后,迫不及待在琴鍵上方寫下自己的名字、城市和時間。
當男孩變成老者后和一位華人相識,就把這臺琴送給了這位遠離故鄉的華人,幫助他排解苦悶。就這樣,這臺琴陪伴著華人度過艱難的歲月,最終來到了上海。“當時,這位朋友來找我修理時這臺琴已經很老了,他向我講述這段故事時,我特別感動。”在陳兆杰的手中,這臺古老的手風琴煥發新生,音樂中的情誼和故事還在繼續。
“很多人以為我只是收藏,但是我更喜歡動手修理、甚至去發明。”從退休開始,陳兆杰把精力重新放在自己的興趣上,至今收藏了大約300臺手風琴。
作為手風琴愛好者中的“技術派”,這臺六六式手風琴正是陳兆杰的“發明創造”,“這是用上世紀九十年代百樂牌手風琴改造的,一個指法能演奏12個調,大大降低了演奏的難度,而且聲音的延續性更好。后來交由手風琴廠量產了一百臺。”
小嘉選取了部分手風琴照片,
一起來看看,
是否有你的似曾相識?
服務信息
地址
菊園新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樓市民展廳
(棋盤路1255號)
開放時間
即日起—8月31日
通訊員: 王榮會
編輯:徐宇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