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王叔今年夏天換了新的電動摩托,每天頂著酷暑去晨練。上周一清早,他還在小區門口和鄰居聊笑。
可到了傍晚,家里人突然發現他臉色難看、渾身大汗淋漓,本以為只是中暑。送醫后,醫生一句話讓家人驚呆了:“這是急性心肌梗死,幸虧送得快!”
王叔之前壓根沒覺得心臟有啥異常,甚至連胸痛都沒出現過。醫生的診斷像是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有超過一半的心梗,事先毫無征兆,尤其入夏以后更常見。
醫生和家里人仔細聊了大半天,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不少平時看著“健康”的夏季習慣,正在偷偷加速心臟出問題。
很多人都習慣認為,心梗多半得冬天防,殊不知夏季心梗的真實風險,可能比冬天更“隱形”。《歐洲心臟雜志》分析466萬例真實病例后發現,首次發生心梗的患者中,約一半在發作前根本沒有任何明顯癥狀。
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胸口痛、氣短、出冷汗,心梗都可能悄無聲息地降臨。
高溫天氣會加快體液丟失、導致血液黏稠,血管也會出現功能失調。這種情況下,哪怕平時一點點管道斑塊、微小血栓,都可能在夏天突然出問題。
臨床經驗顯示,心梗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三四十歲的白領、經常熬夜的中青年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有不少病人覺得自己身體倍棒——實際上,危險就在最“不顯山不露水”的角落埋伏著。
所以不要把“沒有癥狀”當成理由松懈,身邊每個人都需要真正搞清楚,到底哪些夏天行為才是埋下心梗隱患的重災區。
雷區一:大量出汗但水喝太少
夏日里,光是坐著都可能不停出汗,運動和戶外活動期間流失的水分更快。如果及時不補足,血液粘度上升,仿佛渾水流進細細的管道。
若本身冠脈就有斑塊,這樣更容易形成血栓,加重梗阻。喝水不能靠渴了才補,應該少量多次,每小時50~100ml,限制一次性大量灌水,避免增加心臟負擔。
雷區二:空調溫差太大,冷熱交替頻繁
辦公族早上曬著太陽進樓,冷風直吹下班,跟蒸桑拿似的反復切換。
驟冷驟熱刺激會導致血管急劇收縮和擴張,心臟負擔一下子加重,三高和本身冠心病的人更容易“猝不及防”。最理想的做法,是屋內外溫差不超過5-7℃,空調溫度穩定在26℃左右,嫌熱可以用風扇輔助降溫,別低頭直接吹。
雷區三:貪吃冷飲和冰鎮食物
燒烤配冰啤、冰激凌當飯后點心成了標配,但冷飲會讓胃腸道血管迅速收縮,血流頓時往核心臟器集中,容易誘發心肌供血不足。
平時冠狀動脈有輕度狹窄的,就特別容易在大口吃涼食后“突然中招”。冷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量、慢慢吃,絕對不能空腹一次性灌進肚。
雷區四:夜間熬夜+情緒激動加班
夏天熬夜成了常態,追劇、打游戲、聚會都拖到午夜。高溫加班造成情緒煩躁,熬夜又使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血壓飆升,這些綜合起來就是對心臟的巨大考驗。
【研究顯示,持續熬夜人群心梗風險提升30%~40%】。規律作息,尤其是晚上十一點前入睡,是對心臟最基本的尊重。
雷區五:運動方式錯誤,突擊鍛煉、高強度過量
有些人怕胖,夜晚氣溫下降后下樓就開始猛跑、健身爆汗,想靠一次大運動“抵消”一天飲食。劇烈運動會讓心肌耗氧突然升高,斑塊極易破裂形成急性堵塞。
尤其平時久坐、很少鍛煉的人,心臟沒有適應能力,突發運動就像讓生銹管道瞬間通水——風險飆升。運動宜循序漸進,走路快一點、慢慢增加時間,別貪快。
雷區六:忽視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
頭暈、胸悶、乏力都當是熱天正常反應,實際上,很多“隱匿性心梗”癥狀并不典型,也許只是后背發沉、上肢麻木或短暫呼吸困難。
像王叔這樣,完全沒痛感只感覺難受就耽誤了時間。只要心血管有風險,夏季一旦出現“不舒服”,就應提高警覺,不怕“虛驚一場”,怕的是大意錯失搶救黃金時間。
先說喝水,這條老生常談其實最管用。建議提前設個提醒,不渴也主動喝點,別硬扛。
再就是空調溫度別亂調。正常身體狀態下,哪怕有點熱,別怕開大空調。對心臟壓力最小的是溫濕均衡、少進出差異大的環境。
第三點非常實用——安排每周一到兩次自查,有三高基礎的朋友建議定期測量血壓、血糖和脈搏。中老年人、基礎病人群每年去做一次心電圖+冠脈相關查體,往往能提前捕捉到微小隱患。
記住,心梗可怕不是“痛”,而是“無聲”。真到痛得難受甚至暈倒,大概率已經錯過了最佳救治時機。中年人和年輕人都要警惕這些“無癥狀”的潛在風險,別等出事了才后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