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把 “馬其頓方陣”吹得勇猛無敵,還說幸虧亞歷山大沒再東進,不然整個東亞都要淪陷了。
若還原歷史,馬其頓帝國與其戰勝的對手,大概皆屬“菜鳥互啄”的小兒科游戲。
馬其頓和其后的羅馬帝國,都尚停留于步兵方陣和騎兵方陣作戰的僵化階段——不論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都不能與中國東周晚期至秦漢時期相比——“馬其頓方陣”如若東進,那定是有來無回了。
戰國時期的齊魏馬陵之戰,約發生在公元前343年,比亞歷山大東征還早了10余年。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求救于齊國。齊軍圍魏救趙,迫使魏軍緊急回撤。齊軍統帥田忌采用軍師孫臏“減灶之策”麻痹魏將龐涓,最后于險要的馬陵“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大破魏軍,虜魏太子申,龐涓自剄。“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且不說,銀雀山漢墓出土了竹簡本《孫臏兵法》,證實了孫臏非孫子而為先秦另一著名軍事家,神機妙算,戰法精深;只“齊軍善射者萬弩”,對付兩三萬人的“馬其頓方陣”,是否就已經是“殺雞用牛刀”了。
據稱,亞歷山大東征總兵力僅4.5萬人,鏖戰無數,損兵折將,若攻中原應也所剩兵力無多。此戰,齊軍10萬,是不是夠上“以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標準了?
所見關于馬其頓、古羅馬還包括古希臘的戰爭描述,都是蠻攻硬拼,說不上有多少謀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銀雀山竹簡本《孫臏兵法》,不僅極好傳承了《孫子兵法》的戰略戰術精華,還有不少新突破、新創見——試想,在馬陵那種深谷狹道,再整齊的方陣也只能擁作一團,士兵完全成了強弩射殺的活靶子。
如前所說,馬其頓和其后的羅馬帝國,都崇尚步兵方陣和騎兵方陣。他們不是不用弓箭,而是不將其作為重要武器。在歐洲,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6—7世紀。
中國商代,箭矢,已是軍武重要裝備。
中國何時有了“弩”?
《孫臏兵法·勢備》的說法是:“羿作弓弩”——夏代后裔發明了“弩”。
《吳越春秋·第九》載,越王勾踐問詢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其曰:“臣聞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古人最早發明的是“彈弓”,然后進化到“弓箭”,再后才有了“弩”。
這個說法大約不錯。
陳音說,后裔將弓射之法傳了兩代到琴氏。“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郭,加之以力,然后諸侯可服。”
按陳音說法,發明弩的不是后羿,但也晚不了多少,應該還屬夏代。
從殷商出土器物看,目前尚未發現其時兵器中有“弩”的遺存。
(江陵秦家咀楚墓出土連發弩)
目前可知,至晚在戰國時期初年,各諸侯國軍中皆已配備各種弩。
山東、河北、湖南、江蘇、河南、四川等地戰國墓中,都有青銅弩機出土。
湖南楚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木弩臂和竹弩弓,據此可還原戰國弩的形制。
《釋名》:“弩柄曰臂,鉤弦曰牙,牙外曰郭,郭下有懸刀,合而名之曰機。言機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
又:“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
值得關注的是,江陵秦家咀楚墓中,出土了雙矢并射連發弩,可集中進矢、貯矢、矢自動入槽進入發射管孔并控制運行方向,能夠每次發射二矢且連射十次。
這在戰國,是相當先進的兵器了。只是發現的這支弩,體長僅27.8厘米,矢長14.3厘米,類似于 “短槍”,大概屬于手握式近戰射殺武器。
(漢代陶俑及石畫上的“擘張弩”“蹶張弩”和“腰引弩”)
然而如陳音所云,“弩”的發明,源于“弓”戰力不夠而“弩”能夠射得更遠、殺傷力更大。
戰國時期,靠射手臂力拉弓的弩,叫“擘張弩”,射程約80米左右;還有更強的,須雙足踩住弓背,使用雙手奮力張弓,這叫“蹶張弩”,射程是前者二至三倍。
及至秦漢,弩又有了新突破。
漢代不僅有擘張弩和蹶張弩,還有“腰引弩”,即作于地,弓弦掛于腰間帶鉤,用雙足加腰腹力量張弩,其射力更強。
隨著弩之強度提高,弩機結構也發生變化——外部加匣狀銅郭,整個弩機裝于郭中,能夠承受更大弓弦張力;同時在弩的“望山”銘刻“分度”以用于瞄準、調整發射角、提高命中率。漢代弩臂末端改為“把手”狀,類似于近代槍柄。
從出土漢簡看,漢弩張力以“石”為單位,分為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諸種。其中最常用的是“四石弩”,射程約為250米左右。“十石弩”,則射程可達600米以上。
(《戎政典》中的“張弩”“進弩”“發弩”圖)
與此相適應,弩兵配置也發生變化——分為“上弩(裝箭)”、“進弩(待射)”、“發弩(放箭)”三組,如此使弩射頻率連發、加快,戰力大增。
漢代用于防御的有“床弩”,與現代“火箭彈發射車”有些相似,《六韜·軍用篇》《論衡》《后漢書》均有記載,甚至可用長矛作箭發射。
漢代面對西域游牧民族襲擾而仍強大,或許與強弩上的優勢有一定關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